今天小A沒來上課,與家長溝通后才知道是昨天晚上她與母親發生了爭執。
事情是這樣的,小A是一個高三的學生,她周五晚自習回家看了一個小時電視劇,她的母親非常生氣,認為一個高三的孩子理應分分鐘學習,一怒之下點燃她的課本與資料,發誓要和她同歸于盡。一開始孩子不以為意,后來看見母親要來真的,于是盡力撲滅了火,盡管避免了一場火災,但是殘留的煙味久久不散,就仿佛兩人之間愈發惡劣的關系。
聽了這個事情,你們有何感慨?
感嘆這位母親怎會如此偏激,孩子只不過是在學習之余稍微放松一下,為何如此不通情理。感嘆之余還有一點后怕,倘若這場大火真的沒能撲滅,那么孩子是否在學習真的已經不重要了。另外大多數的你們也會回憶起相似的一幕,學生時代與父母歇斯底里的爭執。
我恰恰也是擁有相似經歷的人,我從小家教很嚴,母親非常希望我能出人頭地,因此嚴格控制了我的娛樂時間,也像北方的大多數家長一樣,付出自己的時間陪伴我學習。而我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感到無聊和壓抑,于是也開始爆發戰爭,互相傷害。
而親人之間的傷害往往是雙倍的,因為無論是自己還是對方受傷,都會更加難過。而且這種只為了宣泄而爆發的爭執通常毫無意義。既不會使孩子幡然悔悟,也不會讓父母感到心安。如果真的起到了所謂效果,那么只能恭喜你,你的孩子學會了陽奉陰違。
那么我該怎么辦?眼睜睜看著他虛度光陰,等她長大后一事無成的時候才后悔?這是大多數家長的問題。孩子當然是要管的,但是要怎么管理才有效,這才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首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什么是問題的根本,是孩子根本不想學習。他們沒有體會過社會的殘酷,生活的不易,沒有感受到第一學歷的重要,不知道找工作時因為學歷問題甚至會直接失去與其他人競爭的資格。確實人生路漫漫,隨時隨地都可以努力,可不是每一次的努力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回報。舉一個很好理解的例子,就像一個普通大學拿國家獎學金的學生和北大清華的普通學生相比,如果你是HR,你會選擇誰?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在沒有看清你的能力之前,學歷往往會成為你最顯眼的標簽。所以就算你在大學期間格外努力,成為所在大學最優秀的一名學生,它的意義也會因為你所在的大學而貶值。我們身處這樣的社會,只能遵守這樣的游戲規則,看似不公平卻往往是合理的。
高中時代的努力,就如同每天清晨所攝取的營養,那時的努力是最關鍵的,關鍵到足以改變人的一生。
這個道理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就可以的,如果他們沒有經歷就不會有真切的體會。在自己的小書桌面前坐太久了,久到抱怨人在船上為什么要走來走去,為什么要對著奇怪的圖形證明這證明那,為什么不能生出個健健康康的孩子非要有這病那病,久到懷疑學習的意義的時候,就是該讓她們出去走走的時候了。只有知道生活的來之不易才能明白努力的意義。
讓他知道,學習始終是所有努力中最容易的一種,高考也是所有選拔中最公平的一次。
像小A的母親非常能干,恨不得小A所有的事情都代勞,連洗襪子這種小事都不讓小A做。她時常抱怨自己生出了一個廢物,可我覺得無論誰都會被她養成廢物。她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小A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可生活與學習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學習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因為學習而剝奪其生活的能力,是一件多么本末倒置的事情啊!
還有一種學生,他們并不缺乏學習的動機,但是缺少堅持的精神。這種時候用暴力控制他的行為不會起到效果,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這種時候,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理性幫助其樹立良好習慣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謂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是家長的以身作則。從孩子學會模仿的年齡開始,第一個要模仿的對象便是他的父母。本身工作努力,生活充實,樂觀積極的家長,他的孩子很少會消極悲觀懶得要命。所以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學業甚至放棄自己的工作,是非常不理智的。而家長本身得過且過,卻要求孩子事事精通,是會被孩子鄙視的。
都說十年寒窗苦,學習的清苦在于它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往往高估了短期學習的價值,卻低估了持續學習的回報。比如孩子努力學習了一周,在考試中卻并未發現自己有任何的進步,這是令人苦惱的,往往會讓學生懷疑自己努力的價值。而這時家長應該適時給予孩子正強化,讓孩子認識到暫時沒有效果并不說明你沒有進步。記住,適時的鼓勵往往則比簡單的暴力很有效。當然這就需要父母對孩子密切的觀察,發現孩子的努力并給予鼓勵,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所以父母要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并不意味著對孩子置之不理,對孩子不動聲色地關注也是愛的另一種方式。
盡管如此,還會有家長說,我已經把所有能用的辦法都用盡了,孩子的學習依然不見起色怎么辦?
其實我們到了一定年齡,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其他任何人只能起到幫助而非替代的作用。
每個孩子一生出來,父母們都覺得他是最美好的,都認為以后能成為棟梁之才。所以當他的發展偏離自己的預期,就會很難接受。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考不上一本就廢了,可是我現在很多二本的同學都過得好好的,倒是有很多博士難以忍受壓力而選擇自殺。生活究竟什么最重要,這世上并不是取得了所謂的成功便是幸福,也并非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就是虛度光陰。這世上能有幾個馬云,幾個奧巴馬,大多數人都是平淡無奇地過完了一生。如果這一生注定平凡,那還要不要過下去?
其實只有快樂是1,學歷、財富、相貌等都是0,沒有前面的1,后面的0也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家長應該明白,學習需要重視,但生活并非只有學習。可是太多家長和學生都認為學習是生活的全部,成功是檢驗生活質量的唯一標準,才會出現文章開頭家長要和小A同歸無盡的那一幕。
我們都是從高考走過來的,那時家長的焦灼和孩子的壓抑我們都理解,都說高考是人生最關鍵的一步。可是如果真的不理智處理,不小心釀成了悲劇,那么人生就真的不用邁出下一步了。
(本文原創,禁止什么……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