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已有好幾年,既然能寫點,就把這些年感悟的到寫出來。只是自己感悟,并不具有代表性。
一、工作不只是興趣與混口飯吃,更多一種個人提升平臺
對于一份工作,如果抱怨,就不要做,從前我不怎么想。
從前我還挺會挑工作的各種刺。
直到后來,明白,抱怨工作各種苦,總是說各種不公,只是讓自己心情抒發,其他有什么用。
還不是天一亮照常上班、天一黑下班回家。
還不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樣過著。
有離開的能力,那就隨便了。
近幾年,我對于工作的認識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做老師是我的興趣,每當遇到挑戰性的事情,就特別來勁,特別是當了老師之后,發現需要大量閱讀與寫作(自己的興趣),就更加喜歡了。
但是遺憾的是,那些年自己的興趣沒有很好的和工作結合起來,現在好點。
第二個階段,是在自己結婚、女兒出生之后,工作不僅是興趣了,還是混口飯吃,工作是自己生活得更好的客觀條件。
第三個階段,是我自己明白,個人的提升不是單打獨斗,不是只評興趣就好,必須與自己工作平臺結合起來。更加確切的說,自己的成長不是自己出石頭縫獨立生長出來的,而是依托了背后的工作平臺。
二、你永遠不可能讓每一個人滿意
畢業那會,總想著自己當上了老師,一定要讓每一個孩子喜歡,每一個家長滿意,是一定,而不是可能。
然而我始終沒有想到的是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百分之百的啊。
在班里,總有幾個學生你教不起來,總有家長跟你對著干,你永遠找不到放之皆準、一勞永逸的方法。
我只是漸漸明白,在既保持自我獨立性的情況下,盡可能去追求最大的滿意度。
像教師這樣做人的工作,最難的是在獨立性與滿意度找到平衡。
漸漸明白,你在輸出自己工作的時候,由于每一個人的理解、個性都不一樣,必然反饋回來的信息是不一樣的。
太在意反饋,只會讓自己疲于奔命,一會覺得這個好,一會覺得那個怎么會那樣啊。
三、也有你教不好的學生
說這句話,還真不是推卸責任,因為教育是一件多位一體的工程,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的因素是綜合的、多方面的。
教師只是一個層面。如果總是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那教師就是神了,或者按照現在的流程看法,教師是被妖魔化的。
一個老師之于一個學生的影響,不說有點像緣分,至少可以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有些孩子就吃你這套,你的每一句話或者每一個行為,都可以影響到她。
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吃你這套, 你為之赴湯蹈火,也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所以,能做的是放平心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也不必太糾結你為學生付出這么學生還那樣的情況。
四、不要把想法放在腦子里,有想法就立刻馬上去做
我覺得我前幾年,是沒有什么成長的,因為想法多,一套一套的,而沒有真正去做。
這幾年有點改變了,想到了一些粗粗的方案,就先做去,在做的過程中,調整完善。
比如我自己喜歡閱讀,我知道閱讀對孩子來說肯定有好處,但是早些年就是遲遲沒有做一些全班性的閱讀活動。
一個方面是自己不太自信,總感覺自己不是專業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感覺方案沒有做完善。
現在變了,想到閱讀打卡馬上投放到班級里。
投放之后,發現閱讀打卡不僅是一種打卡行為,其實里面還有很多門道,比如關于如何激發孩子們繼續堅持,比如如何讓家長配合進來。
一項閱讀打卡,簡直是一個大系統的協作體系。
不要介意自己專不專業,因為專業可以在長期的實踐中訓練,只要開始,就有進步。
也不要在意,一項活動完不完善,完善可以在做中實現。
吃完飯碗筷沒有洗,什么時候是最好的洗碗時間呢,就是現在。
想要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除了十年前,還有就是現在。
行為永遠是自我成長最重要的道路。
五、趕緊去寫點東西吧,有沒有文采那不重要
回家看到自己高中時候寫的一些東西,所謂的有文采的東西,現在看了那種酸楚,簡直想吐。
前兩年,一改風格,不再文藝,直接就是說大白話,重在把一些事情說清楚,重在表達自己的思想。
兩年下來,漸漸發現, 文采并非是寫作的第一要素。持續的寫才是關鍵。
正如我之前寫作一篇文章,回顧了我的兩年寫作,自從寫作之后,自己開始深度思考,對抗碎片化生活,記錄自己女兒的成長點滴,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也給班級的孩子們寫點,讓孩子們的成長看得見。
可以說這兩年我的諸多變化,就是寫作帶給我的,自從持續寫作之后,過的是一種沉浸式的生活。
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在社交媒體上
六、當然最后一條是始終相信閱讀的力量,它給你前行的力量。
后續的還有一些,待有時間在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