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條新聞上了熱搜:
“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自殺”
這高達8.2億閱讀,4.2萬討論的指數,讓人驚嘆不已。
可這背后,是一件悲痛事件引發的熱潮。
一位女研究生因學業壓力過大,而在實驗室選擇自盡。
女研究生在生前曾在微博發布過疑似遺書的動態,配上2個字的文案:再見。
看到這382萬的點贊,我突然想起一句話:
“直到她離開,這個世界才開始愛她”
我寧愿看到她不火,也不希望她靠這樣的方式火起來。
在遺書中,她對自己寫道:
“這二十幾年家里人給你那么多關懷,結果養了一個廢物出來。
幾百萬研究生,不缺你這么一個廢物,去死吧。”
她的負罪感已經完全覆蓋她的自信心,讓骨子里的自卑里流出了血。
可依舊有人在評論區說:
“這種極端的發生,難道不需要考慮生養難道父母罵嗎?”
可事實上,讓大多數孩子有自殺傾向的恰恰是父母。
在這條熱搜下,有很多人刷了一個詞:“抑郁癥”
許多人都將這件事與抑郁癥關聯起來,可這不就是抑郁癥的跡象嗎?
有網友說過一句話非常好:
“我們需要普及抑郁癥的常識,以及多一些對抑郁癥患者的幫助和關愛,
而不是每一次曝出新聞之后滿篇遲來的哀悼”
這句話深扎我心,因為我們還真是后知后覺地發現問題。
可往往發現時,要么為時已晚,要么已經難以治愈。
這無疑是我們當下應該解決的問題。
前段時間,“網抑云”刷屏。
全網都在紛紛效仿網抑云,但這種效仿成了一種“貶義表演”。
這些博主們都在打著搞笑的旗號,在模仿網抑云行為。
表面上是調侃,實則是譏笑。
殊不知它惹得大眾哄哄大笑的同時,被一小眾人深深厭惡著。
那段時間,有讀者特意跑過來跟我說:
“大叔,能不能寫一篇關于網抑云的文章啊,
讓他們別再說網抑云了,每次看到這些信息都非常反感。”
我明白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情緒,包括我自己也會反感這個詞。
可我還是沒有寫。
因為無論我說得多有理,多么華麗,人們依舊會選擇自己片面的觀點,甚至可能會對你惡語相加。
就像唐人街探案里的一句臺詞:
“人們往往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
我們難以說服別人,也無法改變別人,能夠做的只是改變自己。
做好自己,才能影響別人。
若是想讓一個事件消失,或者降低負面評價,最好的方法就是降低它的曝光度,使它不再出現人們的視線當中。
就好像兇手要想不被警察發現,最好把他帶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
這樣才能將被捕率降低。
這就是我當時不評價網抑云的原因。
可我們從網抑云這件事種就能發現,人們對抑郁情緒還是不夠寬容。
因為他們總是把情緒宣泄當成傳遞負能量,把“喪”當成疾病。
可在心理修復中,宣泄情緒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心理咨詢師除了開導咨詢者,還要扮演情緒垃圾桶的角色。
所以,還是希望大家能夠以包容的心態對待每一個不開心的人。
若長期以往的不理睬,不在意,不被關注,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人患上抑郁癥的人。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全球約10億人正在遭受精神困擾,每40秒就有一個人因自殺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抑郁癥成了僅次癌癥的第二殺手。
甚至在國家衛健委的預測中,2022年抑郁癥的就診率提升至50%。
在這些冰冷的數據下,是一副副不開心的面容。
這些人盯著屏幕,似乎得到了一些慰藉,因為他們好像并不孤單了。
但又滿懷負罪感,怪罪自己為什么會攤上這種病。
人們的內心情感是復雜的,但這些復雜卻又相似,因為這都是一群追求快樂的人。
只是他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快樂。
華晨宇寫了一首《好想愛這個世界啊》,它表達了抑郁癥患者想要愛世界,卻不知道怎樣愛的矛盾情感。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過得幸福,只是很多人無法擁有,甚至不知道幸福是怎么滋味。
也不得不讓人感慨,
每一個人受傷的人,心里都有一段難以治愈的創傷。
這篇文章不寫干貨,只希望大家能夠多多關注身邊不開心的人,不止是抑郁癥患者。
我們在關注抑郁癥患者的同時,也要時刻注意那些不開心的人。
不讓更多人患上抑郁癥,染上自殺行為,是我們現階段應該做的事情。
但也不要拋棄正在陷入痛苦之中的人們,他們需要被治愈,也需要好好愛。
電影《姜子牙》中有一個難解的命題:
“棄一人,還是救蒼生?”
我想答案并不在題上,而是需要我們打破命題:
“我們兩個都要!”
木霖大叔:一個溫暖、有趣、三觀極正的大叔,陪伴你度過所有不開心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