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今天下午打電話說“等一會拿鴨子過來,你們發燒后體虛,多吃點,好好補補”,而她是在我們之前三天陽的,她自感基本恢復正常后才告訴我的,免得我們擔心。菜拿來之后媽媽說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啊,我和你爸爸這輩子最覺得懊悔的事情就是小時候虧待你們了,影響你們生長發育身體健康了!回去之前還掏出一疊現金硬塞給我兒子。想想娘已經步入古稀之年,還是這么關心子女。恰巧今天正好是農歷臘月初五我的生日,我想就寫寫我眼里的媽媽。
認識我媽媽的人沒有不說她聰明能干的,在我的眼里媽媽勇敢自信、爽氣反應快。爸媽是農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成家。有點積蓄后立即購買了縫紉機,我和姐姐的衣服都是媽媽裁剪縫制的,媽媽看一眼別人穿的衣服她就能估摸著裁剪出式樣來,因此我在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穿上了老干部式的黑灰條紋西裝了。我們的鞋子也是媽媽做的,用舊報紙按各人的腳放樣裁剪鞋樣子,新的結實白棉布剪成鞋底,鞋面則用高級的布料,有方口搭袢式樣、有一蹬腳式樣。鄰居經常說“你媽媽是合格的裁縫”我們從里到外的衣服都是媽媽做的,毛衣也是媽媽織的,我們小時候對美的追求藏在媽媽的一針一線里,通過媽媽的雙手來得以實現。
媽媽注重家園建設,并且一想到說干就干,能自己動手決不花錢請別人干,我記得家門口的水泥場是爸媽買來石子、沙子、水泥,自己鋪設澆出來的,讀小學的我也跟著拿著水泥模子抹平,而且他們控制成本節約水泥,在保證水泥場不跑沙的前提下盡可能少用水泥。家里的灶頭打好之后,媽媽買來小片的白色瓷磚用水泥貼在灶臺上,灶屋里頓時明亮了。我們晚上倒水的時候經常會不注意將水泥場上曬的東西忘記而弄濕,媽媽就很有耐心的將緊挨著水井的水泥場部分改造,形成坡度,并且用磚頭定位砌好,便于在水井邊洗完東西直接倒水,很好地進行了水泥場的“干濕分離”改造,爸爸說她“你不做泥瓦匠真可惜了”
爸媽勤勞致富,八十年代我家在村里率先蓋起了樓房,媽媽喜歡物盡其用,我家造房子多出了一些碎木料,媽媽也會找來鋸子、鑿子加工一番,做了幾個丑丑的形狀各不相同卻很實用的小板凳。爸爸說她“你怎么不去做木匠的呢!”
小時候,早上喝粥,媽媽通常會做米餅,隔夜大米粉加酵母和勻發酵,放一丁點兒糖精,在鍋里淋點油,煎出香噴噴的餅。端午前后媽媽包粽子,我也跟著幫忙,有用線扎的粽子,媽媽更喜歡用粽針穿上粽葉裹緊,全程不用一根線。冬天的時候媽媽會蒸饅頭、包包子,那時候沒有冰箱,就風干,想吃的時候再蒸一下。
爸媽年輕的時候吃苦耐勞的精神令人敬佩,在八十年代初期姑媽全家農轉非進城,她家的農田就由我爸媽接手耕種并上交國家任務,除了一家人種兩家農田(將近13畝地),爸媽還承包了生產隊里的3個魚塘(約60畝水面),家里房屋的東邊本是一條河,爸媽硬是用愚公移山的方式一擔一擔的挑土過來將我家對應的河圍成一個小魚塘,他們的勞動付出工作強度不是一般的人都愿意擔的,媽媽每天都和爸爸一起出門干男人一樣的活。媽媽快人快語對任何事都很有見解、喜歡指揮,爸爸雖然話不多、但是拿主意的時候也會講許多“因為所以”、并且說一不二、對農田魚塘收入及成本支出能隨時隨地準確報數,這就讓我至今都沒有搞懂家里誰做主[偷笑]
農民種地希望風調雨順,而我家主要收入靠養魚,除了常規喂飼料、夏天割草喂養,雨季怕發大水淹了魚塘,爸爸媽媽憑自己的力量在大風大雨不分白天黑夜中用蛇皮袋裝泥加固岌岌可危的魚塘埂。悶熱的夏季氣壓低魚容易在清晨因缺氧浮頭而悶死,因此越是不干活都嫌悶熱的天氣爸媽就越要上心、他們往往晚上就會在魚塘邊看守,間斷地用水泵打水來促進循環,緩解魚缺氧。我記得一次媽媽一個人在西面的大壩上用板車裝了一車的油菜餅(一種魚飼料)想拖到家里給門口的魚吃,沒承想大壩坡度太陡、板車裝載份量也重,瞬間加速度,媽媽在車前感覺雙手臂力無法擋住板車下坡的沖擊力,迅速雙手一松、整個人往地上一趴,在沖下坡的板車肚下躲過一劫、毫發無損。幸好反應快!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每次想起眼里都會濕潤。
小時候我們生活的地方(現在的永旺夢樂城東面)地勢比較低,遠處四周大壩包圍,壩內魚塘稻田村落,溝河港汊濕地,因此盛產魚蝦蟹螺絲、菱藕茭白雞頭米、就連鴨子也特別肥美。媽媽在房屋附近種了各種各樣蔬菜,就是沒空種花,我和姐姐就種了太陽花、晚飯花、鳳仙花、雞冠花、仙人掌。。。我們家每年都種番茄,有一年種得特別多,在番茄成熟的時候連續下雨,媽媽說:“長熟的番茄爛掉是不作興的”就摘了番茄,叫我和姐姐兩個人挨家挨戶的給小隊里關系好的人家都送一籃子番茄,那時的我們有幾歲,我不記得了,只知道一籃子番茄需要我們兩個小不點抬,我和姐姐穿著套鞋在泥地里走著,當時我心里是歡歡喜喜的,因為送東西別人家總是開心的嘛!一籃子番茄給掉,回去立馬再裝再送…如今回想起我們在生活農村的日子,因在爸媽的打理下而無比幸福。即便稱不上世外桃源,那也是希望的田野、滋養了我的沃土、我的閬苑樂土。
鄉下人家都沒有買菜的習慣,難得上街的時候帶一點豬肉,而我爸媽更是干活都來不及,對吃的不講究。姐姐初中就到吳江中學讀書,暫住在城里姑姑家里,不下雨的話每個星期回家一趟,爸媽會改善伙食,有一個星期天中午吃飯,爸爸給姐姐夾個雞腿,一會兒媽媽又給姐姐夾一塊肉,而我吃飯從來都沒有享受爸媽夾菜的待遇,頓時,我就吃醋了,將碗筷往桌子上一放,說“你們就不要把我當人了,我不吃了”,媽媽立即給我夾另一個雞腿來表示安撫,但是晚上跟我說“你今天發什么神經,姐姐這么小就離家,我們心里有多么不舍得,姐姐難得回來,你應該一起關心她才像話”。然而我委屈地說“你們一天到晚忙得不好好做飯,河里一只只肥的不吃,等它變瘦啊?”。第二天飯桌上就有了鮮美的鴨湯。
媽媽做事總是充滿熱情,干活不遺余力,姐姐在震澤中學讀高中的時候,媽媽跟往常一樣燒好肉和蛋從鄉下騎自行車到吳江汽車站準備換乘公共汽車到震澤鎮,由于班車剛剛開走,媽媽想著到震澤下車還要走一段路,就臨時決定從吳江直接騎自行車到震澤,這樣還可以省下來回的車票錢,要知道當時九一年吳江到震澤只有沿運河邊老的省道這一條公路,坐汽車都需要個把小時的。媽媽回來的時候跟我和爸爸說她騎到平望的時候心里沒底開始發怵了,這得多遠哪?!但是沒有辦法,已經騎到這個份上了,只能硬著頭皮繼續騎,最后騎到盛澤想想還是投降了改乘客車了。到震澤中學見到姐姐的時候絕口不提是騎自行車來的。稍微安排了一下就以不打擾你學習為理由,要緊回來了,因為想著還要再騎腳踏車回吳江。回來就跟我們說今天發現松陵到震澤真的遠。姐姐高考的時候爸媽都到學校去的,那時候允許家長到校園里等,電視臺還可以扛著攝像機到考試教室里現場拍攝,家長們在校園里等待的時候電視臺主持人歐冬現場采訪學生家長,媽媽接受采訪發言積極,并且盡說吉利的話。當晚吳江新聞播出,爸爸說“別人都躲著攝像頭、話筒的,只有你那么笑瞇瞇眼睛盯著主持人,不采訪你采訪誰啊!你還說女兒有把握學醫,人家還以為你吹牛逼”。哈哈哈,幸好姐姐也托媽媽吉言考取南醫大。確實,媽媽是個外向開朗的人,有一次來我們醫院和姐姐在等電梯的時候,姐姐跟在等電梯的科室主任打了個招呼“凌主任!”,老媽立馬就問“是不是你經常提起的凌主任啊?…你好!”…大家都開心地笑了。姐姐后來跟我說“你說老媽情商高不高?”我說“她主要是習慣于平視任何人,光鮮亮麗的主持人面前她也能說得不卑不亢,不用準備臺詞”!
媽媽是熱愛勞動的人,因此也不會覺得勞動有什么苦,心情一直都不錯,平時的辛勤勞動也沒有留下過度滄桑,我喜歡賞花。帶她去勝地公園看牡丹,她建議母女一起合影。摟著我笑得好天真,有句時髦語“出走半生歸來仍舊是少年!”,說的是天真未丟失吧。我當時感慨:農民氣場像大咖!現在琢磨起來,大咖式的氣場主要來源于愉快、自信、堅定!!
媽媽從未打過我和姐姐,在平時的生活中偶爾會說“阿作興?”“不作興”,因此,我們從小便知道這個世上于法、于理、于規則之外,還有一種約束叫“阿作興?”
我親愛的可愛的老媽,一片真心一腔熱情的老媽,該如何形容呢?我想:“拿得了主意,說得出道理。干活不遺余力,心情永遠美麗!”比較貼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