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不二參 ? ? ? ? ? ?帽子下的戲法
? ? ?《唯識三十頌》第十七頌。 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
不二參
? ? ? ?唯識最接近西方哲學。 諸識,指八識,識是主體的認識與相應認識能力。前五識指眼耳鼻舌身識,即對色聲香味觸的感知與認知能力。此五識是人的感性認知與能力,唯識家將它們置于最前最基礎的地位,實質明顯顯示了其經驗主義的立場,一切知識必須從感官經驗開始,離開了感官基礎的知識純為虛妄。第六識為意識,即人的內感官,指人對心中印象、記憶、思維、情感、意志、意象的感知與分別能力。 這樣的話,所謂與人觀察與否不相關而客觀存在的物質、靈魂便不可能了。因為我們只能觀察到內外感官即前六識的主觀意識內容,即物質的屬性、靈魂的內容,至于物質本身、靈魂本身,通通應予以剃除、擱置了。
? ? ? 但為何我們會產生有物質存在、靈魂不滅的幻覺或妄想? 前六識均為現象性的感知與感知能力,推斷不出客觀對象與主體的二元化存在。是第七識完成了這個工作。第七末那識,將前六識的認知成果即經驗現象知識這同一個東東,幻化出能知的主體及其認知能力與所知的客觀對象及其本質。第七識是一種意義投射的能力、意識指向性活動、賦予認知內容以客觀意義的理解活動。經由它,本身渾全的法、存在、道的世界被分別、割裂,淳離樸散,從而幻顯出了主客、能所、心物、知識與對象、本體與現象的二元化的日常世界。 第七識恒審思量,與前六識同時而起,如蛆附骨,從不停止活動。所以不光醒時,連夢中我們也處在一個二元對立狀況。第七識挾持了前六識,妄構了世界與我的真實性,是一切虛妄及由之所起的煩惱的總根子,是摩耶之網的總綱,就是佛痛斥的無明。
? ? ? 擒賊先擒王,修行就是轉化此無明第七識,轉污染識成般若智,以回到那個內外、心物尚不分的原初的假說為心的世界,也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的世界。 只要去掉第七識對前六識的污染與投射活動,就證入了第八識,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第八識其實與前六識只隔了一張第七識這層薄紙,或者說沒有第七識參予的前六識就是第八識。
羅素說,世界就在你帽子下面,可作唯識家說萬法唯識的一個有趣的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