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職場之后,常常會因為自己表達方式的問題,使一些對話陷入比較尷尬的局面,也因為自己有時說話太過直接,引起過一些人的不滿。
說實話從前我一直都對此不以為然,每到跟人談不攏,就會理所應當地認為是我們的觀念不合,做不成朋友就好聚好散吧,也自負地以為,以后大多數的年輕人會跟我一樣直接簡單。事實證明,我的直接簡單在許多時候并不會將事情變得如我所期望的那樣簡單,反而會往相反的方向發展。
那天晚上老媽問我這周作業寫什么,我說我應該會寫“說話的藝術”,因為我發現我不會說話,我要去求助相關的書籍。她說她有些經驗可以跟我分享,我很開心地接受,可當我聽完之后,才發現我要學的并不是“說話的藝術”,而是實實在在的“溝通方式”,除去說話的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說話的心態。結合“關鍵對話”中的一些技巧,在這里作些總結。
在溝通開始之前,我們不妨先問自己幾個問題:我希望為自己實現什么目標?我希望為對方實現什么目標?我希望我們的關系在溝通過后變成什么樣子?以及我應該怎么做?
前三個問題,能很快幫我們清晰每次溝通的意義,也能讓我們保持比較冷靜的狀態,在上篇文章中我也提到,情緒陷落是做事沒效率大多數時候的原因,溝通也一樣。我們常常會因為對方的態度和情緒影響到自己,而忘了最初進行溝通的目標。
就我自己來說,初涉職場時,常常會接觸一些年長的同事,他們經驗比我豐富得多,講話也非常有藝術,那么在一些事情上,不得不表達自己觀點立場的時候,不露鋒芒的有效溝通就變成了最大的挑戰。我經常是上來先表明自己的立場,如果遭到了對方的否定,我就會不由自主地開始緊張,大腦的反應速度會漸漸跟不上對話的節奏,或者即使我能保持鎮定,當對方沒有很快被我說服,我就會開始著急,說話也容易鋒芒畢露等等,這些情況都直接導致溝通結果不盡如人意。
那么我該怎么做才能由被動的反抗者變為引導溝通的人呢?
1. 發自內心的尊重。尊重就像空氣,當它存在時,沒人會去在意它,而當它缺席時,對方會很明顯感覺到。如果我們能每次都認真聽完別人的話,并有同理心,不管對方說得對不對,我們認不認同,都在第一時間選擇去接受,隨之確認一下對方的意思,再將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娓娓道來,并在結束發言時請對方反饋,那么尊重就會一直在,對方也會感受到。
2. 真誠地道歉。如果對方對我們的言論表示不滿,甚至表現出憤怒,我們一定要在第一時間道歉。溝通過程中的氛圍可以極大程度影響到溝通的結果,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我們不能強求對方的情緒會不會發生變化,唯一能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并當引導氛圍的那個人。這點是非常有挑戰性的,至少在我目前看來是這樣。尤其是當面對長輩,面對領導,面對客戶等,如果沒有高超的溝通技巧,該怎么辦?對我自己來講,時刻保持真誠心也許是最容易的,不管對方有沒有理,先真誠地接受,如果對方認為我說錯話,先真誠地道歉。如果我們在關鍵時刻,都可以做到“一念回誠”,那一切應該都會變得好商量吧。
3. 學會對比說明,并強調共同目的。講出自己希望和不希望達到的目的,能讓對方快速知道自己的立場。而強調共同目的,則是引導對方站在雙方的立場看待問題。當雙方在目標上達成共識,即使觀念上有些差別,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溝通的障礙。
寫了這么多,我愈發地覺得,與人溝通的過程也是反觀自己的過程。溝通時出現的問題,也許就是自己平時注意不到的盲點。關鍵對話中,溝通技巧不是那些花花腸子,達成共識一定是基于事實的,基于真誠心的,基于共同目標的。而比溝通技巧更加重要的,是能承載一切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