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問,智慧需要容器嗎?以前我也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可是我讀《能斷 金剛經(jīng)給你強大》,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把鹽放入一杯水中,會咸得發(fā)苦,而撒進一個湖里,會沒什么味道。同樣,我們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咸淡,也取決于盛它的容器?!?/i>
仔細想想,的確是這樣。我們對幸福的感受,心量的大小是決定性因素之一。心胸寬廣,則舉重若輕。心胸狹窄,則芝麻大的小事兒都會看得比天還大,執(zhí)著著不輕易放手。
對于心胸狹窄的人,老百姓有這樣的說法:“那個人的心比針眼兒還小,真是小肚雞腸?!比绻⒁庥^察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心量小的人,他在生活中所能“伸展”的空間也比較小,遭遇的各種局限性往往比較大。
我認為,智慧是需要容器的,盛放智慧的容器與心量的大小息息相關。擁有開闊的心野,才有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的可能;反之,只會盯住眼前的短視之利。試想,一只螞蟻的視野如何能與一只雄鷹的眼界相提并論呢!
生命的容器是可以由小變大的,通過閱讀,通過學習,通過善知識的引導和點撥,通過修行,不斷地打磨、錘煉自己的心性,心量的大小和視野的高低就會發(fā)生變化。
以前當我讀到“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jīng)》)時,我對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理解是:心不應執(zhí)著任何萬有。然而,讀了書我才發(fā)現(xiàn),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之所以“不知其二”是由于沒有深入探究下去的緣故。
若從字面上看,既然“無所住”又如何談及“生”呢?我卻從來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真是不求甚解。
在《能斷》中,關于這幾個字的解釋闡述得非常清楚――
“應無所住”是講空性方面,萬法沒有能緣所緣,跟虛空無有差別,故應對其斷除實執(zhí);“而生其心”是講空性的同時顯現(xiàn)不滅,智慧可以在空性中產(chǎn)生。
心的本體雖然是空性,但智慧的妙用不滅,這就是究竟實相。
我這才明白,原來,“應無所住”和“而生其心”是應該分開來理解的。
由此可見,智慧的顯現(xiàn)與提升,需要有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作為先決條件。試問,一個已經(jīng)被七七八八填滿的容器,如何還有智慧擱置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