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具體的“慮”的方法:格物
《大學》第一章,總共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是總綱,講了心智系統轉換的關鍵在于“親民”。
第二段是結構,講了“親民”的步驟與過程。
第三段是方法,講了“親民”的步驟與過程中的具體方法,甚至包括了推廣的方法。
第三段中的“格物”、“誠意”、“正心”都是“親民”過程中,非常、非常、非常具體的方法。
請!!!記牢下面這張圖:
“格物”,就是“慮”的具體方法。
在介紹“格物”之前,我們需要認識一下“思”與“慮”的區別,在古漢語中,“思”字有多種的意思,其中一個意思表示“外思”。而“慮”字,在這里表示“內思”。
那么,“外思”與“內思”有什么區別呢?
“外思”與“內思”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思維時“思維界面”的不同。
那么,什么是“思維界面”呢?
我們就拿牛頓與愛因斯坦的“思維界面”來對比一下: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時候,他的“思維界面”來自于“現實世界的感覺”,傳說中,有只肩負偉大使命的蘋果砸中了他的頭……
而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的時候,他的“思維界面”完全來自于他的“意識空間”。因為“光子”在移動的時候,光速實在太快了,任何人都不可能觀察到光子是如何移動的,包括愛因斯坦。
但是,愛因斯坦“看”到了,當然不是在現實世界中,而是在他的“意識空間”里,用想象力“看”到了光子在移動時的狀況……
愛因斯坦有段非常著名的話: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
我們都沒有真正理解這段話的內涵,只注意到了《相對論》對人類的價值。其實,愛因斯坦對人類真正的價值,他發現《相對論》的思維方式遠高于《相對論》本身。
《相對論》作為一種科學發現,和人類所有的科學發現一樣,必將被新的科學發現所突破。而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的思維方式,卻為人類開辟了一條發現真實的道路,這是永恒的!
他告訴我們,發現真實并不局限在對現實世界的感官、經驗、知識之中,而是在人類的想象力中(……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
從牛頓與愛因斯坦的思維界面對比,我們大概可以感受到“外思”與“內思”的區別。
“外思”,是以人的”感官感受“作為思維界面,以已有經驗、知識為基礎的思維。
“內思”,是以人的”意識空間“作為思維界面,擺脫已有的經驗、知識,以想象力為基礎的思維。
……
下面,我們繼續來解讀“格物”。
“格物”是內思的具體方法,“格物”的“物”,與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物,并不是同一個意思。
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物,一般都是指感官能感受到的物,比如,事物、物體、物質等等,通俗的說,就是看得見、摸得著、能理解、可接受的東西。
但是,被這樣認識的物并不是”完整的物“,而是“完整的物”被人能感覺到、能理解、可接受的一小部分。“完整的物”,包括了【已經被認識到】與【還沒有認識到】的兩部分。【還沒有認識到】的部分,基本上不存在于我們的感覺、理解、接受范圍內。
而且,即使是【已經被認識到】的部分,也不是人的感官都能感覺得到的。比如,一事物內的各種關系,以及一事物與他事物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都存在于人的感官感覺之外,人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只能在我們的“意識空間”中,通過想象力被重新還原、建構出來。
這種被重新建構出來的“意識影像”,在現實中,是一種跨越時間、空間的存在,人的感官是不可能感覺到的。
所以,對于“物”的概念,我們要有個全新、全面的認識:
我們不可能在現實世界中,通過感官感覺到“完整的物”。
感覺到的物,只是“完整的物”能被我們感覺到一小部分。
“完整的物”只可能在“意識空間”中,通過想象力認識到。
“格物”的“物”是指“完整的物”。
而“格”就是在意識空間中,用想象力去發現(”格“字,在造字上就有一種”破物“的含義)。
”格物“這種內思的方法,對現代人類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相對論》、《量子論》的出現,意味著:人類認識真實的范疇已經超越了人類感官感覺的范疇。人類未來對真實的發現,都將來自于人類的意識空間,想象力將成為發現真實的主要手段。
但是,現代人類對想象力是有誤解、有局限的,我們都沒有真正理解愛因斯坦所說的想象力(IMAGINATION)。在我們現有的認識中,想象的東西都是不真實的。
那么,應該如何運用想象力(IMAGINATION)呢?就從”格物“這種”內思“開始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