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亦師亦友的李老師給我們組建了一個群,這個群專門用來做時間打卡的,而且李老師規定只能用三件事打卡工具。
這個群里的大多數成員因為是孩兒媽,所以大家面臨著同樣棘手問題就是照顧孩子和職業發展的時間矛盾問題。
比如說我自己,白天上班的時候家里老人幫忙帶孩子,基本上一下班到家就是我自己照顧小糖果,直到她沉沉地睡去。
這個時候忙碌了一天的我也基本上只剩下一個小時自己的時間。拖著疲憊的身體,洗漱完,刷刷朋友圈,已經是半夜時分,這個時候如果不睡覺,第二天上班肯定又要受影響。所以我只能趕緊睡覺,至于做些其他的自我提升已經沒有時間了。
當然白天的碎片化時間是我可以利用的一筆財富,但是大家都知道碎片化時間很難集中精力去做什么特別有成效的事情,最多是碎片化學習。
盡管各種學習的APP成了我手機里最多的軟件。但是說句心里話,這樣沒有重心的碎片化學習給自己的提升非常有限。
直到李老師跟我好好談了他建“三件事”打卡群的初衷時,我才懂得時間管理的本質應該是做減法。
試想一個職場媽媽,不用做加法,每天要做的事情都要把自己壓死了:
起床
擠地鐵
上班
健身
下班
碎片化學習
出差
給孩子洗澡
做親子教育
哄孩子睡覺
孩子生病了照顧孩子
送孩子上課
處理婆媳關系
做家務
……
毫不夸張地講這就是我們的日常,但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孩子長大了,我們也在這些瑣事的洪流中老去了,除了把孩子養大似乎一切都顯得這么蒼白。
勞碌——這個詞讓我看到20年后的自己,真心好害怕。
所以用了“三件事”打卡工具后,我開始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一天三件事,必須是有價值的。
我們的時間管理打卡是有自己的模板的,發一個李老師打卡的格式給大家做參考。
一個人的時間管理的能力,絕不取決于你在一天做了多少事情,關鍵在你產出了多少價值。一天做完10件低價值的事,都不如完成1件高價值的事。
明白了這一點,就能夠懂得,時間管理的本質是做減法,最核心是選擇哪些事對你來說處于“高價值區”。
比如李老師的打卡是為了自我提升,那么他三件事情中有兩件是與他的長期目標掛鉤的:看書、寫作。
還有一件事整理家務,這件事情看起來非常不起眼,其實是李老師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關鍵一步。現在有多少男人會把做家務作為自我管理的一件重要事情,這件事情可不是為了做家務而做家務,這是一石三鳥的舉動:首先老婆肯定對這樣的丈夫滿意,孩子肯定會以這樣的爸爸為榜樣,最后家庭不僅整潔而且幸福。
三件事情打卡還有兩個有特色的欄目,待我一一給大家分析:
一是有意識制造小確幸,能明顯提升幸福感。
時間管理另一個誤區在于過于機械死板,滿足了成就感卻忽視了幸福感。有意識地制造小確幸能夠很好做到平衡。
“小確幸”指那些微小而確實的幸福。比如“下班從另一條路回家,即使繞遠。”、“去個一直想去但沒去過的餐廳”……
李老師因為最近在減肥,所以他希望自己通過節食和運動這兩個方法結合使自己盡快瘦下來。一段時間的堅持,他已經可以做到一天只吃一段飯,每天中午跑步。目前已經瘦了10斤了。這是他的小確幸,的確瘦下來明顯能夠提升他的幸福感。
至少喜歡他的妹子對他的顏值會越來越滿意^-^
開始實踐后,你就漸漸會發現,寫小確幸本身就在提升你對生活細小美的洞察力,去踐行它,更能夠讓你可能乏味的朝九晚五,平添一份樂趣。
二是做前一天的總結。
做總結其實和做計劃是對應了,如果我們只有三件事情的計劃而沒有總結,那么有沒有實現,有沒有改進就無從而知了。
最好的做計劃時間,其實是早上剛床或上班路上,此時大腦還沒有被信息超載刷屏,能夠有分清輕重緩急。
思考清楚之后,選出最重要(也可以說最有價值)的事,最多三件,記錄下來。寫這些事有一個最簡單的預判方法:只要完成了這些事,今天就可以安穩的睡覺。
第二天早晨做今日計劃的時候,順便花一分鐘做一下“前日總結”,對自己一天的成就感與幸福感做一個打分,然后有一個簡短的小結。簡單的兩個操作,可以成為你每天的“儀式感”。
別小看“三件事打卡”這樣一個小的舉動,時間管理最怕的就是“失控”,一次崩盤,連鎖反應。
每天這樣做,能夠讓你今天無論干了什么,都能夠有意識與可控。日復一日的積累,自律自然而然也就大大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