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趁著新學期課程還未開始的周末,得以在圖書館靠海的窗前拾得一段閱讀的時間,看的是《我們都是宇宙中的微塵》。在一個章節的片段中李銀河教授表達了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對于生死的糾結和茫然。
“把生命比喻為春夏秋冬輪回更替都是太過于慷慨了。它更像是朝生暮死的蜉蝣,像太陽一照就消失的無影無蹤的朝露。”
讀到此處,我想起小時候對于一切生命終將逝去的不解和害怕,我們現在可以呼吸、可以吃飯、可以和親人朋友互相問候,可以有一切幸福的可能,但最后我們的肉體和回憶都將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每次想到這,一陣窒息感隨著侵占我的喉嚨,眼中的世界好像也多了幾分灰色。
記得在我12歲那年,我問父親:“為什么人終將離開這個世界呢?”
明明有這么多的美好,就如家人的親情、世界的美景、朋友的歡樂……父親鄭重地回答我:“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這才是完整的人生。”
“那你害怕嗎?”
“當然怕啊,但是那有什么辦法呢?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每一天都過好啊。”說到這,父親的神情顯得輕松許多。
那是我第一次和大人探討這番話題。我也不知道當時的自己為什么產生這樣的糾結,別的小朋友在享受歡愉的童年時光,我卻常常陷入這樣那樣的困惑中。
父親的回答,給當時對人終將逝去這個事實感到害怕和無奈的我很大的幫助,是我在今后面對現實生活中的一盞明燈。
就像李銀河教授在書中寫道的:“我不就是一粒宇宙微塵,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存在過一瞬嗎?就承認這個事實吧,就直盯盯地看著它吧,不過如此嘛。就不要再折磨自己了”
之后的幾年里,我開始勇敢地接受了這個事實——我們在無垠宇宙中根本微不足道。
既然是這樣一粒小小的微塵,那為何不好好珍惜這于世的三萬多天時間呢?即使是浩瀚星海中的一顆,也能夠發出獨一無二的光芒。
我開始不再糾結于生命的短暫,更多的是去經歷、去感受每天的點點滴滴,如何讓每天過得不負余生。
? ? ? 李銀河教授把愛情和寫作這兩件事作為她三萬多天中要做好的事,畢竟“愛情是平庸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寫作是平庸生活中最值得一做的事情”。
我沒有李教授那般的閱歷和人生境界,不敢給自己的未來做出什么承諾,但我可以做到的便是用心去過好當下的每一天,為了不讓將來的自己后悔的每一天。
當然,只要努力過,也沒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命運,貫穿人的一生,正是它造就了人生百態,可以讓人功成名就,也可讓人一落千丈,但對于眾人來說大多只是融于日常的平平淡淡和某些時候喜出望外的小幸福。
或許正是這樣充滿著人間煙火的世界,才讓人戀戀不舍吧。
“從容不迫地活著。為生命的存在而感動、欣喜,也不懼怕生命的最終逝去”這樣也許是生活的意義所在吧。
? ? ? 畢竟我們終歸會融入頭上的那片無垠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