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夜晚,路過護城河的一彎,我被河面鋪滿霓虹燈的光亮吸引,晶瑩透明弧線將原本寧靜的夜晚點綴地光彩奪目。停車駐足觀望,去拍攝秋夜的色彩,卻不想迎面而來的是片片殘荷。站在一池殘荷旁,與它們靜靜地對視,我似乎感覺這次偶遇是刻意的安排。
一池荷就在那里,或有昂首,或有低垂,雖有接二連三之勢,卻無生機勃勃之態。荷的葉兒,或舒展,或蜷縮;荷的莖兒,細細的,干枯著;荷的花,已無影無蹤.....暮秋的夜,望著這片慘敗,凄然、惆悵的情感不由襲上心房,也正應了這秋的寂然之心。
是什么讓它們變成如此這般?“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盛景,哪兒去了?殘荷無言,且聽風吟。
不遠的水面隨著河岸閃動的燈光變幻著不同的顏色,紅了,綠了,又黃了,而水中的殘荷卻越發顯得滄桑與孤寂。
寒秋已深,盛夏已過,荷的嬌姿,蓮的嫵媚,已不再了。那時的清雅脫俗,已成為如今的日暮凋敗;那時的搖曳惹人醉,已成為流年里的短暫相逢。面前細細枯瘦的枝干,依然頂著曾經的芳華,浮生里的一些美好的物事也只在那片蜷縮的葉上留下了或深或淺的印痕。
這就是生命,不能逃避的輪回。
我獨自徘徊在河岸,注視著眼前荷的枝枝葉葉,再細細觀察。它們是凌亂的,卻又錯落有致的;是殘缺的,卻又渾然一體;是簡單的,卻又風骨非凡。如果忽略與河岸流光溢彩的違和感,這池荷,自然成景卻散發出耐人的味道。
殘荷,并沒有走向終結,而是以另一種生命方式呈現,頑強地立在水中央,抬頭時,眼中盡是向往,低頭時,姿態里無盡沉思。
盛開時出淤泥而不染,枯萎時自然淡定,在生命的盡頭擁有這份寵辱不驚的氣概,更是呈現悠遠的意境,如詩,如畫。
瑟瑟秋風里,我仿佛聽到了葉脈里訴說著的一份堅守,一份坦然,一份韻味,我也似乎觸摸到了繁華后的沉淀,領悟到了前世今生的淡然。
忽然,想起了楊絳先生的百歲感言: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遲暮之年,歷經風霜的楊絳先生面對生命的消逝,竟然如此平靜,她用生命最后的姿態留給世人萬般優雅與睿智,不驚不擾的守護著從容與快樂,更讓我們感受到那種超然的豁達。
人和大自然有些時候有著同工異曲之處。面前的荷,不正是這樣的從容和坦然嗎?
花開花落,無論繁華還是落寞,曾經擁有就是一種圓滿。枯荷之殘,卻是人生之境。浮世喧囂,又算的了什么?何必去計較,亂了心事,苦了自己,又枉了年月。
再望這池荷,發現真的很美!
簡單的線條橫斜出的韻律,綠意盎然葉片褪去歲月的記憶,慢慢收攏了自己的脈絡,默默放下自己的輝煌,殘缺的符號化為塘泥,開始孕育新的生命。此時此刻,所有的期待只為來年,來年再有一池碧綠,一群美艷,一灣茁壯。
生命里的另一種姿態,正在升華為生生不息的希望,而這一切都在平靜自然地進行。
行走在生命的旅程里,一枚凡塵過客,還是把時間留給自己,讓內心平復,且不要讓枯萎的秋愁亂了腳步。多一些堅守,多一些溫柔,也多一些勇氣,秋去冬來,冬天的風景也一樣值得期待。
“憑闌自愛秋容淡,閑數殘荷幾朵花。”心若靜,便安然,拂去浮躁,皆是歡喜。
那晚,離開河岸的時候,我已收藏了一幅靜美的油畫,油畫里有一灣被洗滌的秋水,一池悠然唯美的荷,還有一葉靜靜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