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簡書上的熱愛寫作者來說,按需出版的發展,也是難得的福音。
如今出版界的同行們,無不把按需出版(POD)掛在嘴上。出版社也不斷推出各種講座和學習讓大家提高認識。
很多作者,也包括很多出版界的業內人士,所理解的按需出版就是數碼印刷。而傳統出版就是用過去的傳統印刷機進行批量印刷。
這種理解,對,也不對。
的確,按需出版是在現代數碼印刷技術的推動下迅速發展起來的,由于小批量印刷的成本下降、質量提升,使得按需(特別是小批量需求)的印刷成為可能。所以,按需出版和數碼印刷密不可分。
但是按需出版本身,卻并不是技術問題,而更是出版的理念問題。
1.傳統出版的流程叫“編印發”
傳統圖書出版,鑒于印刷技術的限制,出版社一般情況下只會出版那些預計市場需求較高的圖書。所以策劃編輯從策劃選題之初,首先要考慮的,是這本書的市場怎么樣。如果預計一本面向市場的書賣不了3000冊,則這個題目通常會被拒絕。
過去,一本圖書是這樣誕生的:
——編輯策劃(預測市場)和約稿
——作者交稿和編輯加工
——發行部(營銷中心)預估印數
——印刷廠印刷
——營銷中心發給合作經銷商(實體書店和網店)
出版社將這一過程簡稱“編印發”。
2.按需出版的“編發印”
說按需出版代表的不僅僅是技術變化,而更代表觀念變化,是因為,“按需”并不一定是“小批量需求”,其實,對于一本暢銷書,如果你對市場預估過低或者過高,同樣會帶來市場錯失或經濟損失。
現在,一本書的誕生應該是這樣的:
——編輯策劃(預測市場)和約稿(但是市場變得也許不是那么重要了,為什么?因為數碼印刷技術發展到不需要一次印刷3000冊了!圖書出版這件事,在數碼印刷時代,會變得更加親民了,這不可謂不是眾多簡書作者的福音呢!)
——作者交稿和編輯加工
——發行部(營銷中心)進行預售
——出版社按預訂數進行數碼印刷
你知道嗎?我小時候,大概是1980年前后,我在新華書店就看到有一份非常有名的報紙叫《新書征訂單》(好多年不用,名字已經有點兒記不清楚了),我那時候是中學生,書店在我家大院隔壁,所以我很喜歡去逛。去逛書店的時候,還會去看征訂單,因為覺得看征訂單會很“高大上”。甚至曾經根據訂書單的介紹勾過我覺得好玩的書。
80年代后期到出版社工作,知道征訂單上寫的書,都是還沒有付印的,這個數據會指導印刷數量。所以,那時候,出版社并沒有如今這么嚴重的過剩庫存。
想到這里,忽然一驚,這不正是今天我們所謂“按需出版”嗎?感慨我們以為的出版創新,其實自有其淵源,不僅莞爾。
你夠優秀,你夠專注,你還愛分享,你離出版一本好書并不遠啦!
(書香云舍簡書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