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高中畢業快10年了,有心的同學建了一個班級微信群,帶著敲鑼打鼓的架勢努力呼吁大家將同學都拉到群里來,三兩下就全員聚集的微信群驗證了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這句話。
人員都到齊了,自然該辦正事了,班級群可不僅僅是為了插科打諢純聊家長里短的。先是一番規則下來,大家都將群昵稱改為“姓名+聯系電話”的格式,然后亮出終極目標:畢業10周年聚會。
10年可以讓小樹苗長成蒼天大樹,也可以讓嬰兒長成少先隊員,還能讓我們這群曾經的學生變成社會上擁有不同身份和承擔不同責任的人。然而因為一早就答應了要給朋友做伴娘的事,同學聚會我只能無奈缺席,于是在群里鄭重的和大家道明緣由及說了聲抱歉。
沒多久收到大學畢業季曾向我求婚的男生的微信加友申請,我沒有猶豫的同意了。互問了一下對方身處在什么城市之后,老同學關心起了我的終身大事,我淡淡地回了句:“沒結婚,還早”,老同學立馬回復我說:“還是你混的好”,短短的六個字讓我驀地沉默了。我想老同學應該是粗略的翻了一下我的朋友圈,看到了我最近發的一些旅游風景照和美食照,才會有此感慨吧。
我很想向老同學解釋說:“呵呵,我只是把朋友圈發成了你們羨慕的樣子”。不過我知道即使我說了,對方也不會相信。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習慣了通過一個人的朋友圈或微博美圖來評價一個人生活質量的高低。也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活在了微博和朋友圈里,靠著一些看起來高大上且聊以慰籍自己的圖片來贏取他人羨慕和仰視目光。比如聚餐時,每道菜來張單拍、整桌菜來張全拍發圈;出游時,各種風景照、自拍照猛拍發圈;公司年會時,年會場景照、抽獎照和中獎照狂拍發圈。
朋友圈的文字越來越少,照片越來越多,從各種美食到各種風景,從各種人像到各種自拍,從各種造型到各種凹造型,朋友圈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記錄生活、吐露心聲的地方了,而是好似一個互相攀比、互相隱藏、互相競爭的演武場,每天都有人在各顯神通。
最近有位朋友在歐洲旅行,游歷了意大利、法國、波蘭和匈牙利等多個國家的不同景點,每天朋友圈里都是紅酒配牛排、哥特式建筑、教堂、城堡和博物館等或奢侈而閑散、或文藝而浪漫的圖片。有天看到他的一位朋友私信他問他能否介紹一份如他的工作這般又能玩又能賺錢的工作,他的回復很短:用腦掙錢+不買房。
你所艷羨的生活,未必是真實且如你所想。正如我那游歷歐洲的朋友,他曾經工作三年沒有過請假、調休和旅行,工作的時候拼命工作以至于患了胃竇性炎,三個月內只能喝粥類易消化的流質食物。
越來越覺得生活很公平,你付出了什么就會收獲什么,你選擇了什么你的人生就會成為什么,好比我喜歡安逸便享受著平淡,朋友樂衷于拼搏就習慣了奔波。你呢?還在羨慕別人的朋友圈嗎?別再羨慕別人了,好好活在當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