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久了慢慢體味出一句話叫潤物細無聲。
大四的時候在學校機關實習,每天能穿梭在不同的辦公室之間,能夠接觸到決策者,哇偶,好酷。對,最開始我們這些鮮菜都這么覺得,可具體分到辦公室之后,事情發生了變化。打掃衛生,取報紙,接電話,送文件,打印……這些瑣碎的不能再瑣碎的事情居然占據了所有的時間成了我們的日常。久了累了,我們就吐槽白跑了幾趟腿,打印文件出來又有問題,接電話接到火大等等;當然偶爾也能八卦是哪個學生違紀被處分,哪個教科書上的人物要來講課;其實好奇心早已消磨殆盡。要是今天哪個老師不經意和誰多聊聊兩句,我們都羨慕不已,那是不一樣的一天啊。我們迫切的想學習新東西,可我們卻被認為做不好眼下的工作,不是看不上眼下的工作。后來,實習期結束,實習學分到手,和老師們客氣的道別了,誰都沒意識到這是個問題。
上研的時候抱著偷懶的心情,用輕車熟路的姿態又提前去了學校機關實習。輕車熟路嘛,工作還是那兩樣,內務整理,日常工作。可是,什么似乎不一樣了,突然之間諸如報紙的分類、文件郵寄的時間,封皮的書寫格式,文件打印備份數量……等等瑣碎的事情我被全會了,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帶我的老師開始給我安排其他工作了。我開始訂正文件,校對信息,參與組織會議等等,做著與辦公室老師幾乎相同的工作,是我因為我是研究生?不,真不是。
舉個例子來說,每年的高考過后,招生咨詢就成為高校的一個重要工作,學校每年都會通過院系招錄很多學生參與(本科生的比例更大),咨詢分為辦公室咨詢及現場咨詢。辦公室咨詢主要負責電話及訪客咨詢,現場咨詢主要應對的是開放日大量的考生和家長。相比較而言電話咨詢對人的考驗更勝一籌。為什么?因為誰也不知道電話那頭的考生的最真實的意愿以及他到底想問什么。每次電話咨詢前都有資深的老師負責培訓,這樣的場景年年重復,但年年不同。以前本科時老師都說你們拿個本記一下,我們就記一下,要是不說,我們就在腦子里記一下,到了真正電話打爆的時候,卡殼的總是腦子里記一下的人。最初,每個人接電話,老師都會認真在旁邊聽,逐字逐句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回答,如何教會學生預判名次和比例。這樣三兩回之后,老師確定你能夠基本正確的回答考生咨詢了,你就算出師了。這個過程叫篩選。我看著一起培訓的同學人越來越少,我也終于明白為什么我能留下來。因為我接的電話最多,每次接完之后我都會迅速在word中提煉主要觀點,無論會與不會都要咨詢老師如何才算更準確的回答;在沒有電話的空檔會請求老師模擬練習;反反復復看招生簡章,記住每個省份在成績表中的位置,記住每個省份的計劃錄取數量……經驗這個東西很重要,悄無聲息的你就會了,可是這之前請用心從零開始。再后來,人手不夠,我暫代老師的角色,留在辦公室照看其他三個實習的同學。在這一階段的工作中,我收獲的是發現問題和歸類問題,而這些工作的基礎是良好的工作習慣,記錄、整理、總結,看似瑣碎的事物,只有系統化才能夠高效。
以前總有人告訴我們,實習要去更好的單位,因為會有更好的平臺,更多的資源還能學到更多的東西,現在終于明白,如何借助平臺使用資源才是我們最應該學會的東西,這些東西不是平臺和資源本身教會我們的,這些要靠自己的“悟性”。沒有什么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時刻鄭重地告訴通向成功的暗語,你要自己用心,不斷發現線索,不同的總結,才能真正找到屬于自己的通關暗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