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假期大多數人是四種狀態,一是出去旅行,至于玩的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二是參加婚禮,好不容易攢了三個月的工資,一次性花出去;三是一個人宅著,睡覺、看書、學習、游戲,大把的時間自己控制;四是回老家陪爸媽,這是大多數在外地上學或工作的年輕人的選擇。
每一種選擇都有它的合理性,在中國大的社會環境下,第四種選擇多會受到贊揚,當事人內心也容易得到滿足,陪在爸媽身邊過節怎么看都不是一個虛度的節日,然而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做出第四種選擇的人,從為什么這么做、回家后怎么做和我們應該怎么做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所寫內容是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指出,有好的建議和意見也歡迎評論,好了,我們正式進入今天的話題。
一、為什么選擇回家?
1.離開家鄉太久了,想回去看一看家里的爸媽和老人。個人認為這是回家的最好理由,離開爸媽親人太久了,想回去吃一口媽媽炒的菜,沒有什么不好,可能那不是最好吃的,但那是最讓人懷念的味道。
2.工作或學習壓力大,回到爸媽身邊放松心情,緩解緊張的節奏。學生時代還好,遇到了困難的事情還有一個宿舍的兄弟可以交流。步入社會后真正能夠交心的朋友越來越少,于是把自己變得像刺猬一樣,不敢露出自己真實的一面,內心的弦一直緊繃著,直到回家里才能放松下來。
3.無事可做,無奈的回到家里,消磨掉假期時間。這類人可能沒有注意到假期的到來,也沒有提前安排什么事情。或許根本沒有提前規劃的習慣,假期來了回家就好了,根本不用擔心吃飯睡覺的問題,回家對他們來說似乎也是不錯的選擇。
二、回到家里做什么?
1.不少人轉車才能到家,路上不免非常辛苦,回家第一件事是和爸媽打過招呼直接躺在床上開始休息。這樣做似乎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畢竟回家就是為了更好的休息嘛,而躺在床上的時間長短是不是需要主動控制一下呢?
2.有人剛到家會幫著老媽做飯時打下手,擇菜、蒸米、洗碗等等,而在一兩次之后大多開始選擇等飯來。基本上會遠離廚房,用一種特別舒服的姿勢躺著或坐著,反正不會是站著。
3.干農活。農家子弟一般會在農忙的季節回家,幫著家里把莊稼收完,這樣是最好的回家的姿勢。既緩解了家里勞動力缺乏的現狀,又在勞動中鍛煉了身體,讓身心回歸到大自然的懷抱,多好。
4.好多人把時間花費在手機上,回家對他們來說不過是換個地方玩手機而已。一家人坐在餐桌上吃飯,每個人面前放一部手機,邊吃飯邊聊著微信,刷著朋友圈,瀏覽著新聞,偶爾才顧得上和爸媽說句話。就連面對面坐著說話的時候,手里還拿著手機,就是放下了腦子也在想著其他的事,爸媽的話沒有幾句聽得進去。
三、我們應該怎么做?
1.放下手機,用心陪伴。爸媽對我們的要求真的不多,哪怕他們說了十句話你只回應了一句,談們都能感到滿足。到家里放下手機,多和他們面對面的溝通,了解他們最近身體的好壞,街坊鄰居發生了哪些趣事。其實他們的心里有很多故事想告訴你,苦于你不想聽你不愛聽,所以他們也慢慢學會了沉默。我們長大了他們變老了,在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可能不在身邊,在身邊的時候一定讓他們知道我需要我們更加細心的陪伴
2.學會擁抱,發生肢體接觸。年邁的爸媽其實不太會用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愛意,這時候我們應該主動的去抱著他們感受他們的溫度。過馬路的時候挽著他們的手臂一起走,不要把步子邁的太大,他們可能跟不上。剪一次指甲洗一次腳,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后都是最深情的愛的表達。既然在身邊,就不要讓他們一個人做事,參與進去,能夠收獲更多。
3.給愛留出一個空間。年邁的爸媽最擔心的是孩子不再需要他們了,那種無用的感覺讓人恐懼。我們要學會給愛留下機會,衣服的扣子不妨拿給老媽縫、做菜是需要放哪些調料有沒有先后順序不妨問一句、求證一件小時候發生的那件事的真實性……只要有心,無論爸媽多大年紀,都有發揮作用的地方,學著用心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