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到這位父親著實的不容易。他很忙,關心著一個區域里老百姓的生計問題,能夠擠出一個小時跟我聊,很感激。
暫且用老吳來稱呼他。老吳個子不高,皮膚黝黑,體壯,但歲月與職業還是給他裝上了一個半水滴狀的啤酒肚,不明顯;他語速較慢,每句話都在喉嚨里停留片刻才出來,像超市里的絞肉機。因為時間有限,我沒有像往常一樣使用無意義的開場白,而是直接把問題拋了出去>>>>>
? ? 談談您對您女兒的影響吧?
老吳驚異于我對他的訪談,他說女兒的高考成績并不算出色,他自己也是普通人一個,沒有特別的教育方法或理念,甚至在為人父方面還有欠缺,為什么要訪談他。我的回答很簡單,“越平凡越普通越有價值,因為復制的成本低,理解的門檻也低,啟發性更好”。
為方便閱讀,以下隱去提問部分。
女兒和我弟弟的兒子同年出生,相差不過五個月。那一年對我們的父母來說,無疑于一場綻放著禮花的災難------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得協助兩個家庭帶孩子。考慮到我的女兒要大些,最終商量的解決方案是父母住在弟弟家,主要照顧他的兒子,而我則每早把女兒送過去,父母幫照看著,下班我再接回家。于是,女兒是在一種呵護資源相對匱乏的環境下成長:臨食、玩具、動畫片數量較少,獨立完成吃飯,穿衣,睡覺等自理活動的時間早,自娛自樂時間多等等。在這一點上講,如果非要說我對她有影響,那就是>>>>>
給了她一個符合當時家庭狀況的,現實的,沒有刻意營造的成長環境。
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兒的興趣開始迸發出來。我們發現她喜歡涂抹,于是就買了一盒水彩筆給她。她很快沉迷進去,而且就喜歡在墻上畫。我的父母比較講究,每到我家中必數落被涂鴉地污七糟八的墻壁,但我和妻子都沒有理會,放任女兒的行為。不久以后,女兒繪畫的天賦被幼兒園老師觀察到,建議我們對其進行系統的培養。至此,女兒人生中第一個培訓項目產生了并一直持續到了小學五年級,期間她拿到了從國家、省、市到區、學校的各類美術比賽獎項,金獎、第一名占了絕大部分。在這點上我認為我沒有什么貢獻>>>>>
只是和她的母親達成了共識,給她一個不受約束的興趣成長空間,讓她專注于自己的喜好,并適時的接受幼兒園老師的建議。
我中專畢業后被分配在了工廠,那個時候的國有企業其實就像家一樣,不論是工廠本身還是職工本人都帶著強烈的“社會血親”感,相互依存共同刷存在。我作為一個相對資歷較老的青工,沒有太繁重的工作任務,閑暇時間充裕;而我的妻子則在一家外企工作,很忙。帶孩子這件事情就更多的落在我的身上。我本人的興趣愛好比較多,游泳,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象棋什么的都玩上一手,也經常參加廠里或代表廠里參加比賽。開展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我都帶著女兒,教她玩,和她一起玩。女兒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都是我教會的,她從中獲得了很多樂趣,也進一步發掘了自己的興趣------舞蹈和圍棋。她學習圍棋的興趣很高,水平提高也很快,至她參加所在小學開設的圍棋興趣班一周后,居然打遍興趣班無敵手,而且其中一半以上的對手都有至少一年的棋齡,著實讓我吃驚不小。興趣愛好涉獵廣泛,特長突出(舞蹈和美術),加之學習成績比較優秀(小學階段女孩子的成績普遍比男生要好一些),使女兒成為學校的“紅人”,經常以學生代表的身份上臺發言,并代表學校參加各種活動,她在贊揚與鼓勵中逐漸長大。這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料,甚至沒有進行過設想。>>>>>
現在想來,或許是我對女兒的成長陪伴起到了一定作用:我沒有把她送去培訓班,而是自己引導她或一起接受別人的引導,亦父,亦師,亦友,同吃苦共歡樂,沒有強迫。這讓她成為一個凡事都很主動的人。
小學五年級,發生了一件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事,關于學習奧數。五年級,女兒的學業開始繁重起來,但她還繼續堅持著舞蹈,美術,圍棋等興趣愛好的學習,并一如既往的出色,但那時的小朋友們都在學習奧數,受到影響,她自己也意識到奧數的重要性。魚和熊掌無法兼得,我們認為她應該做出選擇。于是,在一個周末的家庭聚餐后,我慎重其事地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爺爺奶奶,叔叔嬸嬸全部參與進來,就是否應該學習奧數進行嚴肅的辯論和表決,女兒認真的聽大人們的分析,也參與一些討論。最后,她自己做出了人生第一個較為艱難的決定:放棄美術圍棋,學習奧數。當夜她淚流滿面,妻子徹夜未眠。
此后她真的完全放棄了美術和圍棋,全身心投入到奧數學習中,還主動要求我帶她到書店買習題資料。2016年高考結束后,女兒發了一個朋友圈,是她最近的一幅畫作,配留言“我深愛的畫筆啊,終于又可以相伴了”。我無力點贊(老吳神色黯淡,搖頭)。>>>>>
我曾無數次的想象,若時光平移至今,當年的我和女兒如果處在當下會不會做出不一樣的決定,那又會是怎樣一段人生。至今我沒有結論。當然這件事還是有正面積極的影響:那以后,女兒需要做出決定時,我們都會陪伴在她身邊,當參謀,但不越俎代庖,讓她獲得足夠的尊重與支持,讓她變得獨立和有主見。當年那充滿儀式感的家庭會議至今被她牢記。
時間關系,老吳沒有繼續講述他和女兒的故事,且老吳也說此后再無可講之處,要么和前述雷同,要么和每一個普通家庭普通孩子的成長相似。臨分別時,老吳握著我手對我也像對自己說>>>>>
孩子教育問題上,做對一千件事,都抵不過做錯一件事,但最可怕的是,有些事你可能永遠都不知道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
本文僅反映訪談情況和記錄受訪者觀點,不對相關問題進行評論或發表意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