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華
2017-9- 14
首先,我要感謝西交利物浦大學給了我一個做社會公益的機會和平臺。
我是2016年秋天開始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學校外導師團隊的,帶了3個學供應鏈管理的研究生,其中一個學生是通過學校互選平臺確定的,另外兩個是學校選配的。
我過去在公司上班的時候,管過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在偉創力(Flextronics)工作期間,我的部門每年都要接受若干剛畢業的大學生,偉創力叫FGDP(Fresh Graduate Development Program,新畢業生發展項目),公司要求我們這些大部門的頭兒,也就是總監級別的人,要親自關注這些學生的工作、學習及職業規劃問題;2012年10月開始,我自己做全面庫存管理咨詢的獨立顧問,工作之余,經常在“知乎”平臺上免費回答一些關于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問題,接到的邀請最多的也是關于職業發展方面的問題。
這也是我為什么要加入這個平臺的主要原因。
這次接到學校的征稿通知,我考慮再三,決定寫下這個題目-讀書、工作與職業生涯規劃。
我經常被別人問到的問題大概有三類:
一是,我已經是某某專業畢業了,我要不要繼續讀個研究生、甚至是到國外某某學校留學?
第二類的問題是,聽說某某公司很好,我去了是否會有發展前途?
第三類問題則是,聽說供應鏈管理很熱門兒,我應該在這方面怎么規劃我自己的職業發展?
我的回答基本上都是這樣的:
針對第一個問題:如果你家里經濟條件允許,多讀點書,尤其是趁著年輕,到國外去深造幾年,這總是好事,但即使這樣,也要搞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你讀書的目的是什么?你是真正地喜歡研究這個專業,還是僅僅是為了拿個高一個點的學歷、鍍鍍金,便于找工作?
如果是喜歡研究,我鼓勵你去讀;如果僅僅是為了找工作,這個書不讀也罷。
對于第二、第三類的問題,我的回答則是更加直接–“好公司”有的是,但人家要不要你是個關鍵;供應鏈管理熱門不熱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公司先給你這個做供應鏈管理的機會。
至于說發展前景、職業規劃等等,我覺得這些問題你考慮的可能太早了,當前最重要的是,你已經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畢業了,你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吃飯問題。
溫飽問題解決了,再去談理想也不遲,道理很簡單,如其餓著肚子去空想,不如腳踏實地先去做些事情,一邊做,一邊想,可能更現實一些。
還有人看過我的文章,讀過我的書,就問我,看起來您的職業生涯似乎是很成功,您當初是怎么規劃的?
我說,我說了您可千萬別不信–我當初可是一點職業規劃都沒有的!
只是到了后來,吃飯問題解決了,尤其是2000年(大學畢業7年)進了IBM之后,我才開始在我老板們的引導下,對職業發展慢慢地有了一些想法和做法。
我是93年從當時的哈爾濱科技大學(現在得哈理工)機械工程二系畢業的,學的是很古老的“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很多人說我們是“打鐵”的專業,淬火、回火、退火之類的,到了工廠是“挑大鉤子(淬火)”的。
我當時還從大二開始學了個第二專業,對外經濟技術貿易,當時很時髦的,盡管沒有第二學位,但也有個第二專業結業證書。
我當時是信心爆棚的,覺得自己是“復合型人才”,“既懂技術,又懂管理”,怎么著也得分配個好單位吧?
我當時一心想去的單位是“中國機械進出口山東分公司”,就是正對著青島棧橋那個公司,當時絕對的“好單位”,我上個月在青島出差,到棧橋玩,還抬頭望了望這個公司,還在,但我想,如果,假設如果我當時真的到了這個公司,我現在會是個什么樣子呢?
歷史、人生都沒有如果,有的都是殘酷的現實。
我畢業被分配到了煙臺市下面有個萊州市(縣),萊州市下面有個沙河鎮,鎮上當時有個國企,叫山東煙臺軸瓦廠,我在那里當“技術員”。
我在那里跟工人一起挑大鉤子、淬火,然后就是喝酒、打架,再然后就是不辭而別,青島、濰坊、北京的瞎逛蕩了將近兩年,賣過建筑機械,當過“北漂”(那時候好像還沒有這個叫法),還差點被一個老板帶到珠海去打工(現在想想很有可能是傳銷)。
95年春節,看著父母越來越失望的眼神,我決定結束這種東奔西跑、到處顛沛流離的生活,回煙臺市!
還好,當時韓國大宇(Daewoo)重工業在煙臺開發區籌建工廠,招聘“生產管理員”,我以為是“車間管理”,就去應聘了,這個時候,我的第二專業(國際貿易)起了作用–韓國人的英語比我差遠了!我過五關斬六將地順利地進入了大宇重工業。
去了之后,韓國人讓我們一幫年輕人跟著一個從貴州挖掘機廠去的IT處長搞什么MRP(物料需求計劃)!
我當時的電腦水平就是,開機、關機我都不會!
但就是從那開始,我知道了什么是BOM(Bill of Materials,物料清單),什么是EC(Engineering Change,設計變更),至于MRP嘛,也就是個物料計劃,如此而已!
這個工作(生產計劃員,Production Planner),至少比我“當技術員”,畫的圖紙被工人給撇了的感覺要好的多!
在大宇重工業干了一年左右,覺得自己對MRP“很懂了”,跟韓國人干了一架,就應聘去當時的煙臺冰輪集團合資企業頓漢布什(Dunham-Bush)空調做物料計劃主管(Materials Planning
Supervisor)了。
那幾年,生活很安逸,但看著我的老板(物料經理)每天都是穩穩當當地坐在那里,我就知道,他是一時半晌地走不了,我就跟他那么耗著也沒意思,99年春節的時候,我突然產生了要出去看看的想法,盡管家人都不是很支持,但我決定辭職去深圳看看。
當時以為憑著自己是“名企”出身(當時的大宇、頓漢布什在煙臺就是數一數二的公司了),加上自己的“MRP水平”,還會點數據庫編程(Database Programming),到了深圳,我是離了“經理”的職位是不干的。
結果,現實總是那么的殘酷。
剛去深圳的時候,吃住都在一個哥們兒那里,每天都是打著的士去人才大市場應聘,回來就是喝酒,到后來很快發現,從山東帶過去的幾千塊錢根本不抗花,當時煙臺的中策啤酒是一塊二毛錢一瓶,深圳的金威啤酒就是五塊一瓶,后來就是坐著有空調的小中巴去找工作,再后來就開始擠大巴了,還被割過包,差點把畢業證、身份證給偷了。
面試了很多企業,后來一家深圳當地的企業主管,聽口音像是北方人,他告訴我說,第一,你沒有在電子行業工作的經驗,第二,你沒有管過“全國的人”,結論是,你在深圳應聘經理的職位幾乎是不可能的。
還好,天無絕人之路,就在快要吃不上飯的時候,中航技有一家在科技園的下屬公司,做干洗機的,在招“生產準備部助理經理”,就去面試了,幸運的是,面試官,該公司的生產副總是從北京過去的,跟我這個山東人聊的很愉快,就這么著去了。
到了公司才知道,這個所謂的“生產準備部”,其實是個物流部,因為當時辦公室的銘牌上寫著的英文是“Logistics Department”,也不知道是哪個奇葩翻譯的–不過似乎也有點道理,在那個年代,什么物流、供應鏈管理的,即使在深圳,也不是很多人都搞得清楚的。
當助理經理沒幾天就被提拔為正式的經理了,統管采購計劃、采購及倉庫、進出口等工作–總算是解決了一家人的吃飯問題了。
也是大約一年左右的時間,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當時IBM跟長城合資在北京成立代工廠,為諾基亞、愛立信等客戶做主板(PCBA),他們招物料經理(Materials Manager),我居然成功應聘上了–現在想想,可能是因為當時在深圳打工的人都不愿意到北京去。
先是在IBM新經理學校(IBM New Managers School)學習了一周,然后在深圳工廠實習,就在準備到北京就職之前,深圳工廠的運營副總,一個香港人,跟我談話,說招聘你來,本來只是管計劃的,現在想讓你跟深圳的物料經理一樣,把進出口等物流業務也管起來,你一來就是二線經理(Second Line Manager),你有信心不?
我當時心里就想,男人連當官都不會嗎?
還不錯,一年之后,我就成了IBM的9級高級物料經理(當時IBM在工廠的級別是Band 1-10)了,除了管上面提到的計劃、物流等工作,在客戶諾基亞的提議下,IBM中國采購中心(CPC,China Procurement Center)在北京設立代表處,他們的頭兒也得叫我老大。
我當時很是趾高氣揚的,一心想當個10級的總經理,結果IDP(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個人職業發展計劃)的時候,前后幾個老板,都是老資格的IBMer,幾乎跟我說出了相同的話:
我的第一任總經理,一個美籍臺灣人,美國耶魯大學物理學博士,笑嘻嘻地跟我說,程曉華,就你的(粗暴)性格還想當總經理?
我的第二任總經理,一個在IBM、Solectron(旭電,美國著名的EMS代工公司,后被偉創力收購)干了一輩子生產運營的典型美國人,跟我說,那你可是要補很多課的;
后來,我的直接老板,生產運營副總經理,一個很年輕、很紳士的美國人,他跟我說,你在物料管理方面的感覺(Sense)很好,干嘛老是想著去當什么總經理?
那年我已經32歲了,是該好好反思一下了,未來我到底應該吃那碗飯?
感謝這些前輩們!我最終還是決定要吃供應鏈管理這碗飯!
03年年初,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把IBM、富士康跟諾基亞及其元器件供應商一起做星網物流工業園的項目體會寫成了一篇小短文發給了e-works,沒想到就發表了,而且他們還寄給我50塊錢的稿費!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我寫的東西出現在公共媒體上!
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到現在為止,我在各種各樣的媒體上發表、發布了大概300多篇談供應鏈管理,尤其是關于庫存與交付控制方面的文章。
這為我后來出版專著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也是在03年,IBM決定退出電子代工市場,公司被賣給芬蘭一家叫艾科泰(Elcoteq)的EMS代工廠,我們也一同轉入該公司,在整合期間,我負責這兩家公司在北京的供應鏈管理工作。
習慣了美資企業的做法,就很難適應這種歐洲公司的文化,04年年初,在基本完成整合之后,我堅決辭職并開始設計、講授《制造業庫存控制技術與策略》這門課,而且自始至終只講這一門課,從此,在供應鏈管理的路上,我又下定決心要專注于“庫存與交付”問題的研究與實踐。
講了正好3年,在接觸了越來越多的不同行業的客戶之后,我越來越覺得自己的供應鏈管理經驗與水平還是不足,再加上當時也沒有什么名氣,僅僅靠發表了一些文章還是遠遠不夠的,06年我就下決心再回制造業深造,07年年初,我最終接受了偉創力(Flextronics)的Offer(工作邀請),離開北京南下珠海工作,并于當年10月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專著《制造業庫存控制技巧》(中國財富出版社,當時叫中國物資出版社),這本書的基礎就是我的培訓教材+我的文章,只是添油加醋地潤色了一下。
在偉創力一干就是4年多,期間也是歷經反復,老老實實地地在偉創力手機事業部干了2年的供應鏈管理總監,然后遇上經濟不景氣,偉創力開始全球動蕩重組,我被任命為一個新合并的事業部的全球物料總監,隨后便是跟狗皮膏藥似的被我老板(美國人)貼過來貼過去的,一會兒墨西哥,一會兒珠海,又是手機、又是打印機,還有游戲機的,折騰了半年,沒啥意思,后來我又去東莞偉創力電源事業部擔任園區物料總監,半年后又被我原先的老板有調回珠海,專門負責微軟游戲機項目的物料管理工作,當時我家已經安在深圳,于是我又珠海-深圳地跑了一年,轉眼到了11年春節,眼看著40多歲了,升職無望,也就是再加幾個銀子了,再看周圍,都是一幫小年輕在當總監,我決定重回培訓及咨詢業。
由于我從來沒有正兒八經地干過管理咨詢,一心想看看那些正規軍是怎么個玩法,于是開始應聘咨詢公司的機會,最后是有幸去了埃森哲(Accenture),做了一年半,期間出版了我的書的第二版,這版的內容就要豐滿得多了,至少沒有像第一版那么干巴巴的。
12年10月,我開始自己做全面庫存管理咨詢獨立顧問,到目前為止已經服務了20多級企業,并分別于13年4月、16年9月把我的第一本書升級到第三、第四版,17年4月,出版了我的第二本書《決戰庫存-供應鏈管理小說》。
我的整體感覺是,在我整個的職業生涯過程中,一開始是應該說是“歪打正著”,后來才慢慢地有了所謂的規劃:
當初上大學讀書肯定是沒有目的的,后來工作若干年之后讀MBA,才算是找到點讀書的感覺;最初寫文章,純粹是為了好玩,慢慢地養成了習慣,也就出了書;
進入大宇重工業做生產計劃員,純粹是為了吃碗飯,直到在IBM工作期間,才真正地開始做IDP;04年下來講課是不算很成功的,但那幾年的培訓、見識及總結為我后來進一步提升供應鏈管理經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重回制造業積累經驗則是有明確的目的的,然后再去咨詢公司干一陣子,毫無疑問是為了自己干咨詢做鋪墊。
當然,無論說是有規劃的,還是有目的的,其實背后都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無奈的成分–誰不想找份好工作,老老實實地過日子呢?
所謂偶然之中有必然,必然里面有偶然,職業生涯也不過如此–這就是數學上講的大數定律。
作者程曉華(John
Cheng)先生,《制造業庫存控制技巧》第1、2、3、4版、《決戰庫存-制造業供應鏈管理小說》著作者;《制造業庫存控制技術與策略》課程創始人、講師,全面庫存管理(TIM))咨詢獨立顧問,郵箱johnchengb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