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困在一個地方,每天都完全一樣,做什么都改變不了狀況,你會怎么辦?”
? ? “我的人生就是那樣。”
? ? 這是電影的臺詞與情節(jié),其實也是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縮影,人生狀態(tài)。
? ? 從滿足自我的"為所欲為”,追求情感歸宿,最終到找尋自我價值。又或者說,自我的充實,是前兩者實現(xiàn)的基礎。
? ? 這是我看這部電影感受最深的一點。
? 《土撥鼠之日》圍繞的就是在深陷此困境的情形之下,從無助,興奮,絕望,最終到從容地走出困局。面上是男主角在這樣的境遇下,從對生活,工作嗤之以鼻,到遇到自己愛慕的人展開追求,在日復一日的重復下,他找到了生活的真諦,最終和自己喜愛的人終成眷屬,是個劇情難逃俗套的愛情電影。內(nèi)里卻映射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圖景,經(jīng)歷著的狀態(tài)......
土撥鼠節(jié)
? ? 土撥鼠之日是1887年2月2日,在賓夕法尼亞州龐斯塔維尼小鎮(zhèn)的火雞丘,首次以嚙齒動物氣象學家為特色的土撥鼠節(jié)。根據(jù)傳統(tǒng),如果土撥鼠在這一天從洞穴中出來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就會害怕,又躲進洞穴里,這預示著冬天還會持續(xù)六周,如果沒有影子,這意味著春天將早早到來。此后的每一年的2月2日都被定為土撥鼠節(jié)。土撥鼠節(jié)起源于古基督教的圣燭節(jié),那時圣職人員會祝福并分發(fā)冬天需要的蠟燭,蠟燭表示冬天的寒冷與漫長。德國人擴展了這一概念,選擇了一種動物——刺猬,作為預測天氣的手段。來到美國后,賓夕法尼亞州的德國移民們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不過,他們把刺猬換成了土撥鼠。(在賓夕法尼亞州有非常多的土撥鼠)
? ? 當你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醒來,日復一日,不斷輪回,你會作何反應?當你熟悉到這一天的每一步,每一秒發(fā)生的一切,你就如同先知一樣,你會怎樣做?
這部電影的男主人翁就給了我們一個答案,他從一開始的驚慌失措,到極度滿足自我的欲望,因為知道第二天還是會重復,他肆無忌憚,無法無天。面對心儀的女主角,他去慢慢了解對方,為了讓對方感到愉悅,如同彩排般的進行演練自己的說辭,其實為的都是自己,是自私的,直到發(fā)現(xiàn)自己到最后都無法得到女主角積極回應,收到的都是無數(shù)次的拒絕,他開始感到孤獨和絕望。只不過他仍然在困境中,日子還在不停的重復。最后崩潰了,從極度縱欲轉(zhuǎn)向到了翻來覆去的尋死,不過遺憾的是,菲爾連這個也做不到。就像把你丟進了籠子里一般,你什么也做不到。實在走投無路的他,向女主傾訴了他的困擾,真誠與她敞開心扉聊天,女主角告訴他這不是詛咒,關(guān)鍵的是看你如何看待它,在這天的相處中自己的心儀之人也感到十分愉悅,這一切讓他突然領悟到,或許真誠的面對眼前的一切才是生活。就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他的心房,他開始面對身邊原本認為無聊的種種。他開始讀書,彈琴,冰雕…總之想方設法充實自己,對周圍人報以最大的善意……最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成為了小鎮(zhèn)中最受歡迎的人,最后影片在抱得美人歸的同時打破了困局。
這不正是我們的生活嗎,我們每個人其實都生活在日復一日的重復,起床、工作、吃飯、養(yǎng)家糊口,很多的人會覺得人這一輩子就這樣了,轟轟烈烈的人生只屬于年少的自己,翻不起浪了,悲觀的人會認為自己老了,已經(jīng)做不到了。但凡給你“困”在相同一天不斷重復的可能,我想你最好也會充實自己,給自己再活一次的機會吧。
我想,這真的是看你如何看待生活和自己,為何我們不可以不按照既定的規(guī)劃去生活、活出自己呢?電影最后男主在一天精準的把握一天中的每一個時刻,在小鎮(zhèn)人們最需要的時間節(jié)點上出現(xiàn),播報完新聞后立馬趕到樹下接住掉下的男孩,修理拋錨的車,在活動主辦方策劃人就餐噎住的時候及時出現(xiàn)幫助了他……這些種種在電影中看是一天完成。反觀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何不可理解成一生中的每個階段,或者說自己人生規(guī)劃中的某個五年,某個十年呢,關(guān)鍵還是看你如何看待它,同時報以自己內(nèi)心的真誠去面對它。
生活日復一日地重復,打破它的還需自己內(nèi)心的富足與坦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