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3開始,中間間斷,1.21一日讀完。楊絳《我們仨》,推薦給大家。?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
是否真的有所謂"托夢"呢?其實我是相信的。楊絳先生說: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他就是錢鐘書。
第二部 我們仨失散了
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久,愈怕從此不見。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1.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期待我的遇見如楊先生般平淡卻又細水流長。)
2.我聯想起三十多年后,一九七二年的早春,我們從干校回北京不久,北京開始用煤氣罐代替蜂窩煤。我晚上把煤爐熄了。早起,鍾書照常端上早飯,還煐了他愛吃的豬油年糕,滿面得色。我稱贊他能煐年糕,他也不說什么,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兒。我吃著吃著,忽然詫異地說:“誰給你點的火呀?”鍾書等著我問呢,他得意地說:“我會劃火柴了!”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劃火柴,為的是做早飯。
(這是什么樣的神仙伴侶啊,我會羨慕死這樣浸漬著人間煙火的"平淡無奇"的愛情的。)
3.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壞事了,把臺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個,門不能關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他對我說的“不要緊”深信不疑。我住產院時他做的種種“壞事”,我回離后,真的全都修好。
(也想要有一個對我說"不要緊"的人在身邊,這就是所謂安全感吧!)
4.“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鍾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這是圓圓的原話,我當時非常驚奇,所以把她的話一字字記住了。(得女如此,該是怎樣的驕傲和幸福呀!小阿瑗很是機靈可愛呢,喜歡女兒,將來想要個女兒,嘻嘻)
5.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讀這一段,總能想起《無問西東》,總能想起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充滿一腔熱血的仁人志士們,曾經很向往那個風起云涌,人才輩出的20世紀,現在也向往,只不過覺得應該更加珍惜如今的和平與安定,臺詞里不是說了嗎?一個時代從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底里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6.我們不論在多么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
(現代社會,又有幾人能做到這樣。)
7.我們吃館子是連著看戲的。我們三人在一起,總有無窮的樂趣。
(為什么我會想到:小二,上菜,哈哈)
8.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
(知己一二,一起一路高歌走江湖吧)
9.說也可笑,阿瑗那么個小不點兒,我有她陪著,就像鍾書陪著我一樣,走過小橋,一點也不覺怕。
(父母是兒女的靠山,兒女何嘗不是父母的倚盼,所以緊緊牽著親人的手,不要放開呀!)
10.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感。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走著走著就散了)
終: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萬里長夢終需醒。)
謝謝您,楊絳先生!帶我走進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讓我也在心底刻畫我所想要的未來。
前輩先賢,明于道路,后輩謹遵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