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致我最愛的寶釵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薛寶釵《詠海棠詩》

我對《紅樓》懷有異樣的情愫。在提筆寫下這些藏在心口的人的時候,我把寶釵放在了第一個。不知道為什么,關于她的感受,她的思想,她帶給人無窮的神秘,總讓人揮之不去。

我稱那個時候是最單純的年少,第一次拿到簡縮版的那本小小薄薄的書,翻到的是黛玉寶釵探春海棠社作詩的場景,黛玉的一句“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令我心生觸動,感覺再無更有靈氣的詩句了。而后寶釵的那句“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此中包含的人生哲學,卻是知道而又無法參破罷了。

自從《紅樓夢》問世以來,便有無數的讀者懷揣著不同的看法,對其也有諸多不同的解讀,當然,我也曾為了其人物的喜而喜,為了其人物的悲而悲。它是一面人性的三棱鏡,映照出人事的世態炎涼和雜陳百味。?

曾與眾多愛好紅樓的朋友探討,其中最令人話題繁生的就是眾人對林黛玉和薛寶釵的褒貶不一。主流聲音認為作者對于薛寶釵的人物形象的構設顯然是作為林黛玉的對照而提出的,作為“阻撓”寶黛愛情的正統封建的時代力量的代表,而我則認為薛寶釵也具有壓倒林黛玉的全部力量——美貌、才華、為人處世、性情、品德,這個藝術形象本身,有著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如何解讀薛寶釵的為人處世

寶釵此一戲直抵通部黛玉之戲寶釵矣,又懇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鑿、又不牽強,黛玉因識得寶釵后方吐真情,寶釵亦識得黛玉后方肯戲也,此是大關節大章法,非細心看不出。細思二人此時好看之極,真是兒女小窗中喁喁也。

薛寶釵從小出生于現實功利性極強的金陵商家,且父親的早逝,母親的軟弱,哥哥的無知,家道的中落,令她不得不早熟穩重起來。她對于商場的爾虞我詐早已比大觀園眾姐妹更為熟知。所以寶釵處理事情,總是會思慮其付出“成本”,其收獲“利潤”,這種商界世家也無形中賦予了寶釵以計較利害的性格,善于把握現實利益的人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感情,她永遠以平靜、淡定、從容、波瀾不驚的姿態面對著一切,其無情是冷峻理性的自我克制,是她修身養性的結果。寶釵是《紅樓夢》里第一個生活藝術家和技術家,在復雜的人事中為自己創設了“不疏不親,不遠不近”的平衡。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

在紅樓夢十七十八回目中“元妃省親”是紅樓夢中的一次重大事件。作為賈府興衰存亡的核心人物——元妃(賈元春)回府探親,第四回中作者曾暗指寶釵準備候選入宮,寶釵的一言一行無不體現著正統閨秀的言行準則。

在寶卿有不屑為此,在黛卿實不足一為。

寶釵曾對寶玉說:“誰是你姐姐?那上面穿黃袍的才是你姐姐。”她又認真將寶玉的詩“綠玉春猶卷”改成“綠蠟春猶卷”,原因是元妃剛已表示不喜“紅香綠玉”。她以無比卑微的姿態仰望著這個高貴的位置。入宮為妃,帶給家族無比榮耀,是她不可選擇的使命,自她生長于這商界氣質濃重的家庭中時,便已深深烙刻了這樣的印記。這是她命運的悲哀,淪陷于這復雜而困頓的社會,沒有自己的自由和選擇,必須為了家庭,不斷地受著封建思想的教育,把自己變成一位克嫻內則的閨秀。

凝暉鐘瑞 匾額

芳園筑向帝城西,華日祥云籠罩奇。 (開篇間接贊揚了元春,贊美之情恰到其分)

高柳喜遷鶯出谷,修篁時待鳳來儀。 (也看出了寶釵的才華和修養用得恰好)

文風已著宸游夕,孝化應隆歸省時。 (同樣客套而符合身份的話)

睿藻仙才盈彩筆,自慚何敢再為辭。 (明明平平的元妃,才華橫溢的寶釵卻要如此夸她。只因為身份的不同)

寶釵的詩是敷衍的,客套的,也符合她大家閨秀,甚至有時為他人活著的面孔和靈魂,對于元妃喜好的察言觀色、細致入微,精通世故,也恰到其分。這樣的現實主義和黛玉的浪漫主義也截然不同,她們也呈現出不同的人生狀況,寶釵在現實的生活中做到八面玲瓏、面面俱到,而黛玉則暢游在自我的世界里。


賢寶釵小惠全大體 

寶釵最聰明能干的時候體現在她幫助探春除興弊的那段時期。她的政治才能和對人心的調控都厲害得顯露無疑。當探春決定了把大觀園中的花果生產交予幾個老婆子掌管,寶釵就接著提出一種調劑性的主張:凡經管生產收入,除供應頭油香粉外,其盈余不必再行交到賬房,作為經管人的貼補,而且應當也分些給其他的婆子媳婦們。這樣,公家雖然省了錢,卻不顯得太苛刻,其他未經手的人們得到利益,以便不致抱怨或暗中破壞別人。于是各方面都面面俱到,皆大歡喜。“小惠識大體”,寶釵對于人事的警覺性是最高的,她最能體諒各階級人的心情和考慮他們的能力。這也是她性格中令人敬佩的一點。

但是人們對于寶釵的認識基本上是停滯的了。所以向往浪漫的人對之嗤之以鼻,而崇尚現實的人對其多加贊賞,這都有失偏頗。書中想體現的這一人物不僅限于她的圓滑世故,她的克嫻內則,她的功利主義和她后來的悲劇,是一個真實世界的女性生存狀態。寶釵深沉和復雜的內心和向往的境界是值得深入探討的,不能僅限于表面。


? 如何理解寶釵真正的內心世

如果只是一位這樣庸俗的女子,不會在螃蟹詠中吟出這樣的詩句“眼前道路無經緯,皮里春秋空黑黃。”人們驚訝于崇尚仕途名利的寶釵會厭惡在仕途中如魚得水的人(如賈雨村),也會在毫無精神壓力的聚會上顯示出這樣真實的內心寫照。

?   顧城曾經在《論薛寶釵》中這樣寫“她是天然生性空無的人,并在“找”和“執”中參透看破。她一件件事都做的合適,是因為并無所求。”

見《紅樓夢》中第二十二回中寶釵對于草莽英雄魯智深的崇拜,她向往著“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生活,參破著“沒緣法轉眼分離乍”的事實悲劇。所以她極力維持著在現實生活中的成功,也于內心掙扎著心之所向。而過多的成熟讓她明白了世間的空無和無可留戀,隨分從時、聽天由命,“她空而無我,她知道生活毫無意義,所以不會執留,也不會為失敗而傷心;但是她又知道這就是全部的意義。”她會成為空無本身,卻成不了自己。可窺見寶釵處世上各種矛盾的反應,隨著事情發展,做一點該做的事,甘于屈從于現世的溫暖。

所以,寶釵那無情的冷峻和有情的溫度也互相滲透著,成為她一種獨特而又無法參破的行事風格和內心獨白。她溫暖熱情,對于邢岫煙、黛玉、湘云諸多人的關懷是真真切切的,同時在這溫情中又體現了絲絲的冷漠,保持距離,不敢靠的太近,像是一個局外人。

看遍于,這花紅柳綠的女兒之中,卻,只有寶釵,飽含著一雙銳利的雙眼,一顆淡然的內心,冷眼旁觀著這大千世界的種種紅塵、名利、榮華的不斷起起伏伏。她的各種追求,更像是她的任務和使命。一個內心清凈的人,掃除了那些雜亂于心上的青苔,才可端坐磐石上。

她是否有對這自我概念的深深執著?睚眥必報(如趙姨娘),究竟有何意義?明爭暗斗(如王熙鳳),可否令人感到所謂勝利的快感?那些大動肝火,整日憤世嫉俗,卻不予以任何行動的愚人閑氣,究竟是實現自我價值,還是自我在人生旅途中的迷失與迷茫?沒有人生目標漫無目的的嘲諷與不屑,比之關照他人,學會融合,是否后者的人生更體現了價值和人的修養?若說如此是籠絡討好,那斷絕關聯,各自為強,沖鋒相對,殊途陌路才是正常的人際?

寶釵的內心是復雜的,乖巧玲瓏是她的包裝,是她在那個無窮爾虞我詐的世界里的面具,回到大觀園,回到青春,是她真正內心的寫照,那是對世界的冷冽的諷刺。藏愚守拙的背后,保守的是心的淡然。明哲保身,不是為了勢利鉆營,野心勃勃,而是不屑于無聊的斗爭。退步忍讓,不是因為圓滑世故,迷于仕途,而是只是想做一朵干凈的白蓮花。這份清心自守,終是令顰兒感動,卻是真正的高山景行,解答生命。


如寶釵的文字,“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在生命洗盡了鉛華后,褪去了一切繁華似錦,留下那個最本真的自己,才會發現,這才是人這一生最艷麗、最繽紛的時分,或許寶釵一直在追求這一份淡然,那一種“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覺悟吧。沉湎于現實,困頓于束縛,痛恨于那個可悲的時代,葬送了這樣一個美麗而純潔的女子。

合上衣冠,燒盡平野。她執著于她的選擇,也不悔于她的一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