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這件事情很困難,原因在于,它的價值要很久之后才能兌現(xiàn)。而且我們很難知道準確的期限,也很難知道兌現(xiàn)的方式。正因為如此,我們總是給自己制訂宏大的學習計劃、宏大的學習目標,因為宏大的東西讓我們感到興奮。而宏大的東西,也往往會給自己制造太大的壓力,以至于壓抑了思維。另外,由于我們認知水平的局限,難以做到計劃周全,總有一些小狀況出現(xiàn),使得剛剛開始執(zhí)行計劃,就走了樣,然后陷入焦慮。
學,是模仿,是把所學對象往自己大腦里面搬運;深度模仿,必須挖掘所學內(nèi)容的細節(jié);因為要深度模仿,深度學習,所以,只能一點一滴的把握,在十分鐘二十分鐘這樣的時間尺度內(nèi),不可能學到過多的東西。如果學的東西過多,容易造成大腦信息阻塞——“少則得,多則惑”。
把一點一滴的細節(jié)往大腦里面搬運,當然是力氣活,所以容易疲勞。不但容易疲勞,而且容易造成迷惘,實際上就是思維混亂。
這時候就需要思。所謂思,就是琢磨這些點滴之間的關系,琢磨剛剛學到的東西跟以前學到的東西有什么關系;甚至思考所學的東西可能有什么用,應該如何用,從哪里來的,等等。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對大腦里的知識進行整理,乃至進行深度整理,建立力所能及的邏輯關系。
所以,“學”,相當于往大腦里搬運貨物,而“思”相當于,對大腦里的知識倉庫進行整理和盤點。顯然,這兩部分工作同等重要。
顯然,僅僅是整理所學,也不行。即便大腦里的庫存盤點整理的再清晰,但依然不夠,還要增加,還要通過“學”的動作進行搬運。否則,容易厭煩,容易怠惰。庫存不增加,勞動了但是收獲感不強,動力就會降低。
如果理解了上述內(nèi)容,那么“漏洞太多”,也就有了系統(tǒng)的辦法來解決。
那就是,一點一滴循序漸進的往大腦里邊搬運知識,同時,階段性的綜合回顧整理所學。有條不紊,扎扎實實。
這兩者交替起來,每個人的節(jié)奏不一樣,你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節(jié)奏。
如果每天都在增加知識,通過不斷復習鞏固不丟失,而且所學的知識都能整理的井井有條,那么,信心和樂趣,必然是與日俱增的。
當積累到某個特定階段的時候,信心和樂趣會勝過怠惰、勝過焦慮,那個時候,學習的負擔感會大大減輕。
在那之后,還要再過一段時間,人會在學習中產(chǎn)生對生活的信心。那是因為,學習的過程本質(zhì)上是一種建設工作。
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我們是在內(nèi)心建設一個世界。
我們自己既是設計師、又是工程師、同時又是一個建筑公司,圖紙上的一筆一劃都是我們自己描繪的,建筑材料的一磚一瓦都是我們親手打磨的。最終,我們在內(nèi)心世界從無到有地、親手建造起一座座知識大廈,每座大廈對應著具體學科。
顯然,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在完成這一系列的大工程之后,人能夠逐漸建立起對生活的信心。
想想一個人。這個人在砂石廠打磨過石頭,攪拌過水泥,在建筑工地當過小工,干過包工頭管理一群人施工,還畫過圖紙當過設計師,甚至還做過投資,找來資源從無到有構建了一支隊伍,還親自管理,最終把一座座大廈建成了。
這樣的人對生活當然有信心了。我們在思維世界、在意識空間做著同樣的事情。
內(nèi)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遵循著同樣的自然法則。
祝循序漸進,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