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朝代:唐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元稹
? ? ? ? ? ? ? ? ? ? ? ? ? ?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 ? ? ? ? ? ? ? ? ? ? ? ? ? ?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 ? ? ? ?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了,曾經見識過巫山的云蒸霞蔚,別處的云便不稱其為云。我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卻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
這首詩是元稹為年僅27歲就逝去的愛妻葦叢所做。表達了詩人對愛情的執著和對愛人的忠貞不渝。它接連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是從《孟子·盡心》篇“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并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除卻巫山不是云,是使用宋玉《高唐賦》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賦》序說:戰國時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懷王),曾游云夢高唐之臺,“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愿薦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別離楚王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楚王旦朝視之,果如其言,因此就為她立廟號曰“朝云”。顯而易見,宋玉所謂“巫山之云”,——“朝云”,不過是神女的化身。詩人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愛的女子,充分地表達了對那個女子的真摯感情。“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云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后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這兩句詩還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還可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難為水”、“不是云”,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像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
第三句“取次花叢懶回顧”,是用花比人。是說我即使走到盛開的花叢里,也毫不留心地過去,懶得回頭觀看。而他無心去觀賞印入眼簾的盛開花朵的原因,第四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說他對世事,看破紅塵,去修道的原故,這是其一。其二,是因為他失去心愛的她,再也不想看別的“花”了。統觀全詩,不難看出,“取次花叢懶回顧”的原因,還是因為失去了“君”。“半緣修道”之說,只不過是遁辭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后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世人大多懷疑元稹詩中所表達的對妻子的悼亡之情,因為就在愛妻葦從去世的元和4年,元稹即與42歲的樂妓薛濤有過一段轟動世人的情感經歷。后來又在江陵府納了妾。其后來的行為與詩中描述的感情不符,但是人畢竟是復雜的,我們不能用一個人因時因境的變化而懷疑他當時的感情之真,如果不是對妻子愛之深情之切他是不會寫出這樣動人的千古情詩的。我們不能用王維終不再娶的標準來衡量每個人。對一個人感情是否專一的評說標準,不是看無論世情如何變化,即使歷經滄海桑田都要對她從一而終,而是看愛一個人的時候是否是專注的真切的深情的。如果我們帶著懷疑的眼光來看待詩中的感情,那我們就要失去這千古醉美情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