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幾天繼續堅持送恬恬去幼兒園,雖然每天早上離別的時候還是有些傷心,有些痛苦。但是,基本上能夠克服。
對于爽媽把兩歲半的恬恬送去日托所,媽媽們大體分為兩派,支持派和反對派,反對派媽媽認為,送這么小的孩子去日托所或幼兒園,會過早造成孩子的分離焦慮,安全感缺失,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不好的影響,媽媽和孩子都非常的痛苦,還不如晚點再送。
支持派認為,孩子早送完送都要經歷這一分別的過程,早晚要獨立,而且早點送去孩子能夠早點適應,越大孩子越依戀家人,而且幼兒園的生活還能夠讓孩子接受到符合自己生理和心理發展需要的環境與教育,總比天天在家憋著強。
(2)
針對這個爭議,一直研究教育學并從事教育行業的爽媽認為,不能武斷的說到底幾歲才能送孩子去日托所或幼兒園,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每個家庭的教育環境也是不一樣的。
在我們國家來講,送孩子去日托所或幼兒園的時間是普遍較晚的,這和我們祖孫三代的大家庭觀念和生活有關,有了孩子老人幫帶已經是約定俗成的道理。
但在國外,很少有老人幫助照看孩子,有也是頻率很小的偶爾幾次或一段時間,因此,國外把孩子送去幼兒園的時間都比較早。
在美國,媽媽因為產假比較短,所以都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將寶寶送入幼兒園日托,甚至全托。
美國一些私立幼兒園接受的寶寶年齡也越來越小,最小進幼兒園的孩子只有3-4個月。
當然,美國對招收低齡寶寶的幼兒園的規格有嚴格要求,比如教師與孩子的比例、每個班孩子人數、園內設施等需要達到一定的要求,法律上都有明文規定。
加拿大社會福利比較好,很多媽媽都可以不為工作發愁。因此,媽媽們大都會考慮多帶寶寶一段時間,不會過于急著將寶寶送入幼兒園。但一般來講,到2歲左右也會考慮將孩子送進幼兒園。
在瑞典,人們很重視團隊協作,孩子從很小的時候起就接受了這樣的教育。幾乎所有家庭中父母都工作,夫婦雙方有16個月的育兒休假。
因此,孩子1歲多以后便會將其送到幼兒園,讓孩子在集體中成長。在瑞典,人們都對這種培養子女的方式非常放心。
新西蘭公立幼兒園一般都招收2歲以上的孩子,一些私立幼兒園會招收3個月以上的嬰兒。
而且新西蘭崇尚讓孩子自然發展,因此幼兒園不會教孩子東西,只是讓他們隨便玩耍。
老師也不會對孩子提出過多的要求,甚至連3歲半的孩子還不會自己入廁,他們也會認為是很正常的事情。
日本父母工作壓力非常大,雙職工比較多,因此很多家庭都會很早就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幼兒園招收的最小的孩子可以小到3個月。
在我國,由于學前教育機構和師資沒有到達一定的數量和質量,因此很多人選擇讓孩子滿3歲以后進入公立或私立的幼兒園。
而且,大多數幼兒園也只招收3歲以上的幼兒,尤其是公立幼兒園,很少接收3歲以下的幼兒。
(3)
但如果按照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看看,2歲到3歲這一時期,孩子已經可以做許多事情了。
尿布可以撤掉了,飯也能自己吃了,話也學會說很多,可以自由地和大人會話,溝通。孩子作為人的獨立性大大增強。
而人一旦有了獨立性就會變得喜歡與同類人一起生存,孩子則變得喜歡和朋友在一起玩。
但真在一起玩了,過一會就會打起架來,這是因為孩子們雖然有了自立能力,但還沒有協作能力的緣故。
因此,2到3歲正是協作精神形成的時期,必須在這個時期對孩子開展協作性教育,集體的育寶園生活則能很好的為這一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土壤。
在很多家庭里,對于2~3歲孩子的教育,最棘手的問題往往不是教會孩子自立,而是無法教會孩子協作能力。
有時連父母都很難與孩子協作,父母說東,孩子往往做西,這段時間也經常被我們稱作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
其實不然,這一“叛逆期”并不是像“青春期”或“更年期”一樣,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生理現象。
數據表明,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在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到了2~3歲,很多都沒有“叛逆期”的表現。
被說成“叛逆”的孩子,只不過是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因為對孩子協作性教育不得體而產生的一種現象。
因為現在的家庭,過多具備了讓孩子反抗父母的條件,過于狹窄的家庭保育,剝奪了孩子自由玩耍和創造玩鬧的空間,過度的限制和不允許也讓孩子越來越反抗。
在你的家里肯定也上演過這樣的場景:
孩子在水池旁邊拿起一塊香皂,玩兒的不亦樂乎,大人卻過去一把奪下孩子手中的香皂,阻止了孩子玩的行為,孩子很不高興,吵著嚷著哭著要拿回香皂,可是,家長就是不給,還埋怨孩子,不懂事。
在家長看來,玩兒香皂,是一種浪費的行為,而且家長不想讓孩子養成把香皂當做玩具的習慣。因此禁止孩子玩香皂,把不順從的孩子看成反抗者。
可從孩子的角度來講,香皂是多么有趣的玩具啊,媽媽從來沒有給我買過這么好玩的玩具,把它放到水里就可以出現好多好多的泡泡,這對于他們來講,是多么神奇多么具有創造力的東西。
可是這種新奇和喜悅卻被大人剝奪了,孩子不高興,就以哭鬧來發泄,大人生氣,就以父母的權威來壓制孩子,打罵發脾氣更是數不盡數。
此類的事件越來越多,孩子所謂的叛逆行為也就越來越多。
因此,要想讓孩子能夠與家長養成很好的協作關系,家長首先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寬松廣闊的玩耍空間,讓孩子能夠自由地掌控自己玩耍的方式和時間,不被過多的干涉和限制。
當孩子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釋放自己身體能量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就會非常的平和,與家長也將會逐漸形成良好的協作關系。
(4)
那么要想與他人形成良好的協作關系,就需要有與他人相互接觸的機會和時間,因此在2~3歲這段時間,讓孩子參加集體生活,對孩子協作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益處的。
而協作能力又可以被看成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當孩子掌握與他人協作的能力的時候,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也會更強,也就能夠更好的融入社會。
從這種角度上來看,2歲以后的孩子,如果沒有什么其他的特殊情況就應該參與到集體生活當中,如此說來,對于2歲的孩子去幼兒園,你還會覺得小嗎?
因此,爽媽認為,什么時候送孩子去日托班或者幼兒園,一方面取決于家里是否有人能夠全天候照顧好孩子,另一方面取決于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長情況。
這里強調,照顧好孩子并不只是意味著照顧好孩子的吃喝拉撒,更重要的是強調能夠根據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情況,對孩子進行因勢利導,因人而異的教育。
而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情況指的是孩子的獨立程度。
孩子是否能夠獨立的解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衣,吃飯,如廁等。
再有就是孩子能否清楚的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獨立大膽的與人溝通,并通過語言表達來釋放自己的情緒。
比如說爽媽家的情況,并不是因為人手少,才把大寶恬恬這么早的送入到日托班,更主要的是因為恬恬的心理和生理已經發展到了可以適應幼兒園生活的程度。
而且家里如果父母上班,爺爺奶奶雖然能夠照顧她的飲食起居,但已經不能滿足她對于交友和求知的需求。
因此權衡利弊,爽媽和寶爸還是決定提前送她去日托所過渡一下,九月份再去幼兒園讀小班。
而大寶恬恬所去的日托所里,比恬恬小的孩子大有人在,他們對于集體生活適應得都很好,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都相對較高。
其中有幾個很小就開始上早教課程的孩子,表現力,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都高出一籌。
因此,什么時候該把孩子送去幼兒園或日托所,完全取決于孩子本身,其次是家庭教育環境。
誰說孩子只有3歲了,才能去幼兒園?
誰說孩子太小了,不能送去幼兒園?
還真別全信!關鍵在于了解自家娃娃的情況和自家教育的情況,從實際出發,找到適合自家娃娃入園的最佳時間。
當然最重要的前提是,你能找到一個合適的,符合孩子成長需求的優質幼兒園或日托所,否則再精準的入園時間都是空談。
而優質的幼兒園或托管所,能夠很好地解決和彌補入園時間上的缺陷,讓孩子順利的適應集體生活,盡快度過母子分離的焦慮期。
如何選擇符合孩子成長需求的優質幼兒園,優質幼兒園或日托所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和特點,歡迎爸爸媽媽們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