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我們已經說明也解釋了分析閱讀的前四個規則——回顧一下:
分析閱讀的第一個規則: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規則: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分析閱讀的第三個規則: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分析閱讀的第四個規則: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這些是分析閱讀的前四個規則。如果在運用之前能先做好檢視閱讀,會更能幫助你運用這些規則。
這四個規則在一起,能提供讀者對一本書架構的認識。當你運用這四個規則來閱讀一本書,或任何又長又難讀的書時,你就完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不過,你要了解的是,在分析閱讀中,要明白一本書的架構是有階段性的進展的。
整本書談的是什么?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等你可以運用其他規則來回答其他問題的時候,你回答這個問題的精確度會提高許多。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或,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的四個規則:
規則一: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進行分類。
規則二: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規則三:按照順序與關系,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后,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規則四: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八章?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回顧分析閱讀的前四個規則:
規則一:種類與主題(分類)。
規則二:概要(大意)。
規則三:綱要(重要部分)。
規則四:作者談論/想要解決的問題。
這四個規則在告訴你一本書的內容是關于什么,要如何將架構列成綱要。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也包括四個閱讀規則。第一個規則,即“找出共通的詞義”。
商業談判-雙方找出共通的詞義/達成共識(coming to terms)-最后一個階段
但是在用分析閱讀閱讀一本書時,找出共通的詞義卻是第二個階段的第一個步驟。
詞義(term)是可供溝通的知識的基本要素。
單字 vs. 詞義
詞義和單字(word)不同——至少,不是一個沒有任何進一步定義的單字。
只要溝通之中還存有未解決的模糊地帶,就表示沒有達成溝通,或者頂多說還未達成最好的溝通。
“溝通”(communication)這個字,字根來自“共通”(common)。
只有當雙方對一些事情達成共識,譬如彼此對一些資訊或知識都有分享,溝通才算成功。
為了要達成完全的溝通,最重要的是雙方必須要使用意義相同的單字——簡單來說,就是,找出共通的詞義達成共識。
當某個時間,作者與讀者同時在使用同一個單字,并采取唯一相同的意義時,在那種毫無模糊地帶的狀態中,他們就是找出共通的詞義了。
我們可以將達成共識看作是一種使用文字的技巧,以達到溝通知識的目的。
詩與小說不像論說性的作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傳達廣義知識的作品——那么介意文字的模糊地帶。
分析閱讀的第五個規則: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這個規則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找出重要單字,那些舉足輕重的單字。第二個部分是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的最精確的意義。
分析閱讀的第五個規則也是分析閱讀第二階段的第一個規則,其目標不是列出一本書的架構綱要,而是詮釋內容與訊息。
如果語言是純粹又完美的思想媒介,這些步驟就用不著分開來了。如果每個單字只有一個意義,如果使用單字時不會產生模糊地帶,如果,說得簡短一點,每個單字都有一個理想的共識,那么語言就是個透明的媒介了。
在論說性的作品中,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善用語言。想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路就是當你在傳遞、接受知識時,要盡可能巧妙地運用語言的技巧。
就像教學,除非被教的學生產生呼應的活力,否則光靠老師是行不通的。作者也是一樣,不論他寫作技巧如何,如果讀者沒有呼應的技巧,雙方就不可能達成溝通。
就像我們已經指出的,每一種具備詮釋能力的閱讀都包含兩個步驟。
我們可以說這些規則是具有文法與邏輯面向的。文法面向是處理單字的。邏輯面向是處理這些單字的意義,或說得更精確一點,是處理詞義的。
文法與邏輯是藝術,它們和語言有關;語言與思想有關,而思想又與語言有關。
語言與思想的問題——特別是單字與詞義之間的差異——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重點就是,一個單字可能代表許多不同的詞義,而一個詞義可以用許多不同的單字來解釋。
當我們談到“閱讀”時,可能是指(1)為娛樂而閱讀;(2)為獲得資訊而閱讀;(3)為追求理解力而閱讀。
只有當你看到這個單字的時候所想的字義跟我們想的一樣,我們之間才有共同的思想。這樣我們才算找出共通的詞義。
找出關鍵字
只有當作者以特殊的方法來運用一些字時,那些字對作者來說,對身為讀者的我們來說,才是重要的。
愛丁頓(A.S.Eddington)的《物理世界的本質》(The Nature of the Physical World)一書出現“閱讀”這個字時,他談的是“儀表閱讀”(pointer-readings) “閱讀本質”(reading nature)
同樣的,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閱讀”這個字眼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只以一般的看法來運用。
一個作者用字,多半和一般人談話時的用字差不多——這些字都有不同的意義,講話的人也相信隨著上下文的變化,對方可以自動就找出其不同的意義。
但是閱讀一些過去人所寫的書,要找出作者在當時時空背景下照大多數人習慣而使用的那些字眼的意思,就可能困難許多了。加上有些作者會故意用古字,或是陳舊的含義,就更增加了復雜度。這問題就跟翻譯外文書是一樣的。
在《第八章 與作者找出共同的詞義》,到目前為止其實只出現了幾個重要的的關鍵字:“單字”“詞義”“模糊”“溝通”,或頂多再加一兩個其他重要的字。
如果你不想辦法了解這些關鍵字所出現的那些段落的意思,你就沒法指出哪些字是關鍵字了。
因此,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字就是那些讓你頭痛的字。
也很可能,對作者來說很重要的字,對你卻不是問題——因為你已經了解了這些字。在這種情況下,你與作者就是已經找出共通的詞義,達成共識了。
專門用語及特殊字匯
找出關鍵字的其他方法:第一個,作者開誠布公地強調某些特定的字。會用不同的字體來區分,加括號、斜體字。明白地討論某些字眼不同的意義,并指出自己是如何在書中使用這些不同的字義的。借著這個字來命名另外一個東西的定義,來強調這個字。
歐幾里得 “點”“線”“面”“角”“平行線”最重要的字眼 還有一些重要字眼“等于”“整體”“部分”
但無論如何,我們只要能指出各種論述的共通點是什么就夠了。那就是每一個知識領域都有獨特的專門用語(technical vocabulary)
如果你知道這是什么種類的書,整本書在談的主題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部分,將大大幫助你把專門用語從一般用語中區分出來。作者的書名、章節的標題、前言,在這方面也都會有些幫助。
對亞當·斯密而言,“財富”就是專門用語,“物種”則是達爾文的專門用語。
亞當·斯密所使用的重要字眼:勞工、資本、土地、薪資、利潤、租金、商品、價格、交易、成品、非成品、金錢等。
達爾文書中的重要字眼:變種、種屬、天擇、生存、適應、雜種、適者、宇宙。
就積極面來說,只要你熟悉一下某些知識領域,你就能找出這些領域的一些專門的單字;就消極面來說,你只要看到不是平常容易見到的單字,就會知道那些字一定是專門用語。
可是哲學家經常覺得需要創造新字,或是從日常用語中找出一些字來當作是專門用語。
不過,大多數好的作者都能預見這樣的困擾,只要出現這樣的字義(熟詞僻義)時,豆會事先做詳盡的說明解釋。
另外一個線索是,作者與其他作者爭執的某個用語就是重要的字。
作者還有些用來闡述自己主旨及重要概念,數量相對而言比較少的特殊用語(special vocabulary)。
除此之外,任何其他字義不明的字,對你也很重要。
大多數讀者的問題,在于他們根本就不太注意文字,找不出他們的困難點。
如果讀者碰到一個不了解的字不愿意深思,或至少做個記號,那讀者不了解的這個字就一定會給讀者帶來麻煩。
如果你在讀一本有助于增進理解力的書,那你可能無法了解這本書里的每一個字,這是很合理的。
沒有主動的閱讀或是毫無要求的閱讀,最大的問題就在讀者對字句毫不用心,結果自然無法跟作者達成共識了。
找出字義
當你想要找出重要的關鍵字的字義時,會遇到兩種情況:一是作者在全書每個地方用到這個字眼的時候都只有單一的意義,二是同一個字他會使用兩三種意義,在書中各處不斷地變換字義。在第一種情況里,這個單字代表著單一的詞義。使用關鍵字都局限于單一意義的例子,最出名的就是歐幾里得。在第二種情況里,那些單字就代表著不同的詞義。
要了解這些不同的狀況,你就要照下面的方法做:首先,要判斷這個字是有一個還是多重意義。其次,如果這個字有多重意義,要看這些意義之間的關系如何。最后,要注意這些字在某個地方出現時,使用的是其中哪一種意義。
你一定要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經了解的所有字句,來推敲出你所不了解的那個字的意義。
要說明這一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定義的例子。
歐幾里得 “點,不含有任何部分。”(A point is that which has no part.)
歐幾里得假設,你對這句話中的其他每一個字都了解得非常清楚。你知道任何含有“部分”的東西,都是一個復雜的“整體”(whole)。你知道復雜的反面就是簡單。簡單就是不要包含任何部分,你知道因為使用了“是”(is)和“者”(that which)這些字眼,所指的東西一定是某種“個體”(entity)。順便一提的是,以此類推,如果沒有任何一樣實體東西是沒有“部分”的,那么歐幾里得所談的“點”,就不可能是物質世界中的個體。
以上的說明,是你找出字義的一個典型過程。
任何一本書中的字,一些專門用語,一些可能會給讀者帶來困擾的字。這些圍繞著的字,就是用來解讀那些不懂的字的上下文。
事實上,一本書之所以能給你帶來新的洞察力或啟發,就是因為其中有一些你不能一讀即懂的字句。
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已經有一堆各就各位的字。一個就位的字就代表一個詞義。當你和作者用同樣一個意思來使用這個字的時候,這個字就因為這個意思而被定位了。
你越了解那些已經就位的文字所局部透露的景象,就越容易和剩余的文字找出共通的詞義來拼好全景。每個字都找到定位,接下來的調整就容易多了。
一旦你在這樣的努力中有了找出共同詞義的經驗后,你很快就有能力檢驗自己了。
只能說如果是好書,作者會把所有的詞義都整理得很清楚,很就位,以便讀者能充分理解。
如果作者用字用得模糊不清,你根本就搞不清楚他說的是什么。你只會發現他并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么。
如果一個作者使用一個字的多重意義,難道就不是用字用得模糊不清嗎?作者使用一個字,特別是非常重要的字時,包含多重意義不是很平常的事嗎?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是。第二個答案是:沒錯。所謂用字模糊不清,是使用這個字的多重意義時,沒有區別或指出其中相關的意義。
但是作者在使用某個重要的字眼時,如果能區別其中許多不同的意義,讓讀者能據以辨識,那就是和讀者達成共識了。
區分作者的用語(vocabulary)與專業術語(terminology)之間的不同
如果你把重要的關鍵字列出一張清單,再在旁邊一欄列出這些字的重要意義,你就會發現用語與專業術語之間的關系了。
一個更復雜的情況是:
首先,一個可以有許多不同意義的字,在使用的時候,可以只用其中一個意義,也可以把多重意義合起來用。
以“閱讀”為例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某些地方,“閱讀”指的是閱讀任何一種書籍。在另一些地方,“閱讀”指的是教導性的閱讀,而非娛樂性的閱讀。還有一些其他地方,“閱讀”指的是啟發性的閱讀,而非只是獲得資訊。
其次,還有同義字的問題。許多好作者會在書中使用一些意義相同或是非常相似的不同的字,來代替行文中那些重要的字眼。
如果你以為作者每次更換字眼就更換了詞義,那就和你以為作者每次使用同一個字都用的是同一個詞義一樣,犯了大錯。
、你會發現兩種關系,一種是單一的字可能與好幾個詞義有關,另一種是一個詞義也可能與好幾個字有關。
最后,就是片語(phrase)的問題。
如果一個片語是個獨立的單位,也就是說它完整,可以當一個句子的“主語”(subject)或“謂語”(predicate),那就可以把它當一個單一的字來看。這個片語就像單一的字一樣可以用來形容某件事。
一個詞義,可以只用一個字,也可以用一個片語來表達。
兩個片語所代表的可能是同一個詞義,一個片語也可能表達好幾個詞義
一般說來,一個片語比較不會像單一的字那么容易產生模糊不清的情況。
為了確定你跟我們對于閱讀(字/詞)這件事達成了共識,我們用類似“啟發性的閱讀”(片語)的句子來代替“閱讀”這兩個字。為了更清晰明確,我們又用了類似“如何運用你的心智來閱讀一本書,也就是如何讓自己從不太理解到逐漸理解的一個過程”的長句子來說明一個詞義,這個詞義也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最強調的一種閱讀。但這個詞義卻分別用了一個字、一個片語及一個長句子來做說明。
如果我們不用一些文法與邏輯的字眼來說明文字與詞義之間的關系,我們所討論的閱讀規則就沒辦法讓你完全清楚地理解。
你練習得越多,越會感激那些錯綜復雜的問題(指本章里提到的那些問題)。你也會想知道一些文學與隱喻的用字方法,抽象與具象字眼之區別,以及特殊名稱與普通名稱之分。你也會對所謂定義這件事感興趣:定義一個字和定義一件事的差別是什么?為什么有些字無法定義,卻有明確的意義,等。你會想要找出所謂“文字的情緒性用途”是什么意思?那就是運用文字喚醒情緒,感動一個人采取行動,或是改變思想,這是與傳達知識不同的用途。你甚至會有興趣了解日常“理性”(rational)的談話,與“情緒性”(bizarre)或“瘋狂”(crazy)的對話有何不同——后兩種談話是精神狀態受到干擾,使用的每個字都很怪異,出乎意外,卻又有清楚的弦外之音。
如果練習分析閱讀可以引發你的閱讀興趣,那么你可以利用這種閱讀方法(分析閱讀)多讀一點和這些主題相關的書。
文法與邏輯學,是架構以上這些規則的基礎,如果你想研究這兩門學問,必須實際運用才有用。
在讀一本書時,找出重要的關鍵字,確認每個字不同意義的轉換,并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你對一本書的理解力就會大大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