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珠實驗和CMI

紅珠實驗由著名質量學家戴明設計。

實驗器材如上圖所示,在一個盒子里,有4000顆彈珠(代表總工作量),3200顆白珠(正常任務),800顆紅珠(缺陷),兩種彈珠混合在一起,有一個勺子,一勺可以容納50顆彈珠(代表每天的工作量),右手邊有個盆子,用來盛放和記錄每一勺的結果。

實驗過程如下:操作員的職責是盡量產出白珠,盡量減少紅珠,他每次挖一勺彈珠,代表一天的工作量,如果操作員確認這次操作,就放到右手邊的記錄盆里記錄結果,如果不確認,可以倒回盒子里再重新挖一勺。而你作為管理員,可以用任何管理方法對操作員進行干預和管理,包含績效考核,缺陷管理,激勵懲罰手段等。

在實驗中,不論管理員用何種方法干預和管理,最終的缺陷比例就是20%,每天的缺陷數量就是趨近10個。

這個實驗結果表明,系統績效是穩定并可以預測的,只跟系統本身的結構有關聯,一些看似有關的因素,比如檢查手段,缺陷數量要求,獎勵和懲罰措施,管理措施等,其實對績效都沒有影響

于是,進一步推演,得出:

結論一:“在不改變系統本身的情況下,任何針對個體或團體的績效考核都不是問題解決之道”??冃Э己藢T工或團體進行排名,是一種錯誤的方法。

結論二:“在決定員工績效的因素中,有94%以上是他們自己所不能決定的”。紅白珠的混合比例基本就決定了實驗結果。雖然工人的疏忽或個人行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實驗結果,但實驗結果主要取決于所采用的實驗材料,即人無法控制的系統原因。

紅珠實驗,我認為在一定的前提下,針對軟件工程也是有道理的。

這個前提就是在工程師平均能力達到行業平均水平。因為在實驗中,操作員需要做的只是挖一勺彈珠,技術高低對結果影響不大,但軟件工程中,工程師的技能和態度對缺陷影響巨大,在很多情況下,工程師造成的缺陷甚至多于系統本身包含的。在人資管理做的非常差公司,就是這種典型情況,人為缺陷大于系統缺陷。

在我的工作中,14年底到15年底,即研發經理和老一部經理的時期,一直在考核跟過程下功夫,認為結果是由考核和過程管理所決定。而那時也常有一種無力感,隱約覺得績效結果并沒有控制在考核和過程上,但又說不清到底在哪里。明顯的表現就是有時根本沒在意考核,結果卻過得去,有時你把精力全放在考核跟過程管理上,結果卻慘不忍睹。

16年初成立CMI,由于團隊精簡,成員的專業技能在平均水平之上,我決定完全不需要做考核,把注意力放在方法論,系統本身以及每個成員的因材施教上,這個決定現在回頭看,應該是比較正確。CMI的工作結果,跟紅珠實驗的結果是一致的:缺陷主要是由系統本身決定,考核并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那時的項目,缺陷絕大部分都集中在系統上,只要有效管理好了前期需求和設計,后期bug量很小,而我們也沒有做過任何質量相關的考核指標。

成立員工檔案也在另一方面保證每個人專業技能的進步,而不至于止步不前帶來質量隱患。這是余世維在日企工作時見到的一個做法,我自己試過之后,覺得比起千篇一律的考核標準帶來的實際作用更大,而且不容易淪為一紙空文。把員工檔案給同事看過之后,他們大部分表示小團隊適合,人數超過10個就不適合了,原因是太耗精力。從實操來看,這是偏見,員工檔案花費的精力只有績效考核一半不到,效果卻提高了好幾倍。

當然,最終CMI產出了跟戴明一致的實驗結論,質量較好的項目,裁剪出了非常有用的方法,以及人才輸出。除了財務考核上的弱勢,我認為我們比較優秀了。反過來想,正如紅珠實驗所說,在不改變系統本身的情況下,任何針對個體或團體的績效考核都不是問題解決之道,而團隊的績效絕大部分并不由我們自己控制。公司的系統目前是簡單地把財務數據分攤到每個部門,并不是問題解決之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紅珠實驗(Red Bead Experiment) 是著名質量學家戴明設計的兩個實驗之一(另一個是漏斗實驗), 實...
    郭致星閱讀 2,012評論 0 11
  • 1、StringBuffer對象的初始化 StringBuffer對象的初始化不像String類的初始化一樣,Ja...
    Explorer_Mi閱讀 526評論 0 0
  • 前兩天同學聚會某某在公司又升職了,而我已在原地踏步多年。 村里一起長大的發小上個禮拜又帶著父母出國旅游去了,而我卻...
    松木葉子閱讀 757評論 2 2
  • 目錄 **第五章顛黑白,身相許** 柳笙在感受到艾欣那近乎赤裸裸的眼神凝望,整個人有些不太適應,只好找一個話題岔開...
    公子留仙閱讀 431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