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讀書的折耳貓
前記:今天想介紹心理學家羅伯特·B·西奧迪尼博士的《影響力》,里面詳細介紹了心理學里的多種影響武器,我打算把自己比較有感覺的影響力武器寫下來,和大家想聊聊生活中的影響力武器。
高中時我有一個好友,是那種傳說中不能進店瞎逛的人。
因為她一旦進到一家店里,只要這個店員足夠合格,對該店的產品如數家珍,她就容易沖動消費。
盡管她也清楚,這樣東西可能不是她需要的,但是好像一旦她進入這家店,似乎主動權并不在她的手里,她對此頗為郁悶,至此,很少去實體店了。
其實這種現象很常見。
銷售界里的話術有一些很普通卻威力比較大的包括“影響力武器”在內的一些“武器”和一些套路。
比如我之前無意間在圖書館里翻到一本銷售人員的話術。
印象最深的是在護膚品銷售領域內,最保險的話就是說你的皮膚缺水,當然銷售人員不可能人人都是皮膚醫生,她們其實并不知道你的皮膚發生了什么,但是每次我去日化的店里時,總感覺那些店員好像都蠻厲害的。
這讓我開始思考,原來我們是那么的容易被某種套路影響,這究竟是什么套路?
直到我看到這本《影響力》的書,才慢慢開始了解,原來我們的生活與影響力是有如此多的聯系。
這也提供給我另外一種看待世界的方法。我想,這也正是讀書的意義所在吧。
作者提出了心理學的概念“影響力武器”,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影響機制,利用這個機制,就能有力的影響他人。
產生“影響力武器”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人類每天接受的信息太多,我們不可能耗費時間和經歷去處理每一件事,至于一個事物的很多方面,我們則更不會顧及到了。
我們的大腦希望有一種模式,可提供給我們既快速又高效的處理信息方式,但我們得承認,快速和高效這兩方面往往無法同時顧及,于是我們的大腦的模式就容易被利用,而往往我們很難拒絕。
我們在街上是不是經常會看到有人在派發小禮物,這種宣傳活動在校園里經久不衰,同學們會接受禮物,然后自覺地接受一些條件。這就是“影響力武器”之一,互惠原理。
這個原理很好理解,你付出了代價,作為回報,我自然要也做出一些行動。這與“等價互換”有點類似,又有點不同,因為往往我們并不會去衡量我們雙方的付出。
這里容易被利用的點在于由于我們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道德要求,我們的大腦往往會默認互惠原理,于是,我們就會被利用而不自知。
我們來假設一個情景,你的朋友拜托你幫忙去取一樣包裹,他有事不能取。
他告訴你那個要取的包裹在距離你十公里的地方,你需要花很久時間去取。
而你現在剛剛加班結束,非常累,一點都不想幫他,但是礙于情面你不太好意思拒絕,但是自己實在太累,十公里太遠,于是你拒絕了。
但是你心里對他有點抱歉,然后你的朋友沒有說什么。
過了一會兒,你又收到你這個朋友的微信,告訴你他又有一個包裹,距離這里2.5公里遠,想拜托你。
請問,這個時候,你會答應嗎?
這個答案其實顯而易見,大部分人都會答應。
因為你感覺之前拒絕了他,產生了虧欠感,在加上第二個要求比較小,所以出于互惠原理,大部分都會做出幫忙的舉動。
但是如果開始你的朋友就拜托你去取2.5公里處的包裹呢?你會答應嗎?
至少我有90%不會答應,因為我真的很累。
很神奇是不是?
如果對方先提一個比較過分的要求,而我們出于某些自身的考慮拒絕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會產生虧欠感,而此時對方提一個小要求,我們十有八九會同意,至少比不提高要求之前同意的概率要高很多。
這種情況就會利用在商業上,來增加交易的成功率。
那么,如何擺脫這種影響?
想擺脫這種影響,你能做的就是獨立的思考這件事你究竟愿不愿意做,拋開那些其他的一些因素。
這和你是否拒絕無關,你要做的就是保持獨立的立場。
另外,對街上隨意派發的小禮物,如果你會因拒絕別人耳感到不安,可以遠遠地躲開。
盡管有的時候我們的確會為了拒絕了別人而感到不舒服,但事實上我們有拒絕別人的好意的權利,那些利用強加給我們禮物而達到目的的手段,終究會露出真實的目的來。
這是第一篇讀書筆記,書中還介紹了其他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話術和那些有趣的影響力武器,如果你對此感興趣,可以把這本書找出來或者隨時關注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