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審閱(飛)
這篇書評可能有關鍵情節透露
一,一些建議
1.讀,再讀,反復讀。
經驗豐富的研究者通常有一份不斷完善的“文獻目錄”,大約五十頁到一百頁。有了這份目錄,他們才能熟悉自己所在專業的文獻。
2.寫,再寫,反復寫。
寫作是熟能生巧的一項技能:寫得越多,寫起來也就越容易。
3.不要躲著你的導師。
“躲導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每個研究生都會犯的通病。事實上,主動和他交流是首要的條件。
4,只有取得/未取得博士學位兩種情況。
學會適時放棄。
5.工具性行為和表現性行為同等重要。
如何鑒別出錯誤的表現性行為,以及如何矯正它們。
工具性行為指能夠幫助我們實現目標的行為。表現性行為指在向他人表現你是什么樣的人的行為。
二,一些參與者
1.導師。給研究生的學術建議
導師需要你,也厭煩你。
2.其他學生。
研究生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就是與他人做比較然后因為“”攀比“結果不滿意而沮喪。避免這種思維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撒謊(奧!進展很順利,謝謝關心——很多有趣的發現,寫作也很順利)。
3.書。
能夠寫出一本出色的書將對你的事業有非同尋常的影響,條件是你能夠找到這樣一個值得付出努力的主題。
4.論文。
發表論文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困難,關鍵是你必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三,一些問題。
1.時間大把花費,研究毫無進展。
原因在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這樣做是為了什么。如果研究發現與你以前的想法不相符,你怎么辦?偽造數據,還是面對現實,改變自己的想法呢?
你忙于做些無形的準備活動。
2.其他一些壞習慣。
研究者面臨著很多令人頭疼的壞習慣,比如說不善于時間安排,習慣拖拖拉拉,不愿意費力氣去了解這一行的關鍵。
沒有變化,你就不會有進步。你經歷的任何變化都不是一帆風順沒有痛苦的。學會接受痛苦,這樣你的生活才會發生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