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的時候,很喜歡英語,常常模仿電影里的人物練臺詞,想象著有一天上臺表演。但我那時候特別靦腆,有一次班上搞英語演講比賽,下了很大決心報了名,但看到其他參加的同學都很優秀,并且個個胸有成竹,我就泄了氣,跟老師說自己還得再準備準備,放棄了。
從那以后,但凡有比賽,我都跟自己說:“得再學習學習再參加”、“還沒準備好呢”。最后的結果就是,從來都沒參加過。
錯失了很多機會后,我才慢慢明白一個道理:沒有人能夠在不練習、不踐行的情況下,就有很好的基礎。
換句話說:不去做,你永遠不可能準備好。
肯·布蘭佳在《知道做到》里提到:
人之所以沒能學以致用,第一個原因就是信息超載。
阻礙很多人進步的原因,不是因為不愛學習,而是因為太愛學習。因為喜歡學習,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看文章、背單詞、學語法上,卻不真正拿來用,用實踐來獲得反饋、提高自己。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很多人在學校學英語,從小到大學了十幾年,除了能考試,其他的基本不會用、不會說。
這種做法,就好比一直在駕校學開車十幾年,卻從不敢把車開上公路一樣。
接受一個笨拙的自己
遲遲不開始的主要原因,是怕自己做不好。
作為成年人,我們習慣對自己要求過高。在開始學習一個新技能時,總是責備自己做得不夠好、太笨拙。甚至很多人,還沒開始學,就怕自己學不好早早放棄了。
想想我們小時候學習走路,雙腿還沒強壯到足以支撐身體。從艱難站立、蹣跚、跌撞再到行走,每個過程都不那么順利。
其實面對一個陌生的領域,我們就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
沒人會去責備一個不會走路的孩子,我們卻不能接受剛開始笨拙的自己,因為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
我們之所以在別的地方做得好,是因為我們已經做了很長時間。看清了這個道理,我們才能寬容一開始笨拙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點完美主義,不敢開始。因為我們在潛意識里害怕失敗,不去做就不會失敗。要解決遲遲不行動的問題,這里有一個好方法:
在做任何事前,告訴自己不用做那么好,并且允許做出世界上最差的結果。
比如你要寫一篇文章,可以對自己說:我只是寫著玩玩,并且允許自己寫出天下最爛的作品。用這種方法欺騙大腦,潛意識就會“放松警惕”,行動就變得容易多了。
植入“長期”的概念
很多時候,我們的行動容易受別人評價影響,就像當年的我害怕被人笑話最后放棄了比賽,現在一看,完全沒必要。所以,影響我們決策的,大多是短期的情緒造成的,要想避免,就得植入一個概念:
長期。
當你把做任何事都加入“長期”的概念,那么你會理智很多。還是以參加演講比賽為例,你想參加卻怕別人笑話,但把這個事放在五年、十年后來看,你會覺得別人的評價根本不是個事,自己有沒有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這里有個方法,來自于西斯兄弟的《決斷》這本書:10/10/10法則。
這個方法要求你從三個尺度去考慮一個問題:
10分鐘之后,你會對這個決定做何感想?
10個月之后,你會作何感想?
10年之后,你又會作何感想?
舉個例子。你很喜歡一個女生,但是她不認識你,有天她正好出現在你面前,你在猶豫要不要去打招呼,因為你很緊張,害怕被拒絕。這個法則就最適合克服短期情緒,試著描述下10分鐘、10個月和10年之后你的感想。
你會感覺到,10分鐘之后,你仍然感覺很緊張,但是很高興自己去搭訕了;10個月后,你覺得就算被拒絕,也不會后悔;10年之后,你覺得這根本就不是個事兒,你的妻子可能是她,也可能是別人。
這么一分析,你當然是過去打招呼,把時間一拉長,所有短期的緊張、其他人的評價,通通都不重要了。
我的看法:
我們經常容易陷入“等我準備好了”、“等我有時間了”之類的“等我XX了”思維大坑里,回想一下,大部分人都到不了那個時候。
比如我很喜歡健身,遇到很多朋友也說要去鍛煉,但只有少數人才真正去運動,大部分人的理由都很相似:“等我準備好了再去”、”我還不會,要學習學習“。
當然我們不能盲目開始,需要一些基本知識。但我認為,通常我們掌握的知識,已經足夠我們去行動了。比如學英語,你只要認識字母,懂基本語法,會查語法書,就能去用了。學繪畫,掌握基本技法,有臨摹書,就能去畫了。剩下的,就是不斷練習,在用的過程中去改進。
那么健身的基本知識是什么?只有兩個字:運動。
很多人不相信,但就是這樣,除非有教練幫助,否則你不可能一開始就能練得很好、有精準的計劃。最好是先動起來,在運動中不斷學習。從最簡單的開始,去跑步、去做俯臥撐。一段時間后,你會得到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