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是從我喜愛的一位女畫家口中得知的。這位印度著名的哲學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的確,所謂的心靈導師,就是關注人的心靈,了解人的了悟,更多的識別人性中的優缺點吧。近日,讀了他寫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這本書。
因為這本書是從他大大小小的演講中整理出來的,所以,本身的邏輯關系并不強,也有前后重復的現象。但是,畢竟,有些觀點比較新穎,也可以吸納。
書中呈現了一個生命應該的樣子,廣闊而深奧,是一個偉大的謎,我們更有幸生為人類。這和中國佛家的觀點不謀而合,幸而為人,珍惜人身。所以,有必要去了解人生,才能知道如何珍視現在的生命,畢竟,生命不再重來。再來的我們,天地已換。真正的生命和生活需要極大的愛,需要對寂靜有很深的感受,需要有豐富的經驗,卻又保有赤子之心。同時,真正的生活就是全心全意做你喜愛的事情,沒有任何矛盾,不必在你所做的事以及你必須做的事之間交戰。
關于教育。作者似乎很鄙視現在的學校教育,他認為教育只是我們認識人生的一個手段而已,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思考和天性的敏感度。教育真正的意義在于幫助你弄清楚自己真正愛做的是什么,消除外在以及內在破壞人類思想、關系以及愛的那份恐懼。其實,有時候應該想想教育的目的,我從小到大學了那么多知識,現在都有意義嗎。每一次考試的成績都那么重要嗎。很多次考試和上課我都淡忘了,但是,始終忘不了失利后的傷心和成功后的喜悅,也許,這就是作者所謂的體驗人生,豐富生命,多年的學習,形成了現在的我的上進、敏感和規范,雖然這并不是每個人認同的,但是,我覺得并無遺憾。所以,我會朝著我自己認同的方向走,包括對孩子的教育,等他們自己有能力分辨和品位人生,再自己決定人生的走向,教育,是人類獲得自由的手段。
關于專注。這也是近期兒子讓我時常頭疼的事情,因為他的專注力急需提高。作者認為,你必須對一件事情深感興趣才會專注,然后你才會想要知道相關的所有事情,你的整個心、整個人才可能專注。也就是說,興趣是前提,專注與喜愛有關。當小朋友在玩的IPAD,手機的時候,他們一定是不會分心的。與此同時,書中還提到了有條理的思維,和專注有相同的特點。關于有條理的思維。很希望能夠達到書中的狀態:安靜坐著沒有壓力、優雅吃飯而不匆忙、閑適而準思維清晰卻又博大精深。簡言之,就是全心全意放在任何事情上,這有點像中國禪宗,活在當下,不念過往,不煩將來。任何分心和分神都會帶來負擔和精神上的壓力,才能敏感,敏感帶來條理和美德。有時候,我希望同一時間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比如,邊走路邊聽手機,邊吃飯邊看報紙,以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其實是放棄了享受專注的機會。也許,人生,本應簡單清爽,一如雨后的空氣,清脆的瓜果。
關于安靜。安靜的人,可以發現很多美。你可以發現樓下的桂花花開又花謝,與桃花相伴的葉子偏多好看還是偏少好看、在石頭旁的那只貓是如此安逸。。。。。。,只有在心非常安靜的情況下,你才能認真地觀察,你的心才能對美好事物敏感。書中介紹了讓心安靜的方法,原來冥想并不是什么也不想,而是了解自己意念運作的過程,專注于某一個特定的感覺和形象,是一個把思想減緩以及檢查每個念頭的過程,這樣心就是變得越來越安靜,直到完全寂靜為止。
關于滿足。我自覺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人,但是,并不代表我沒有任何改變的欲望,沒有責難或比較,沒有甘心與情愿。當人不再受欲望驅使并不為外界所影響時,滿足就會降臨。不滿足不服氣來源于對外界的比較,當它不被放在心上時,滿足就自然而言降臨。當人不追求快樂的時候,快樂就來臨;當人不追求滿足時,滿足就來臨。
關于學習,如果能夠達到一種完全沒有壓力、沒有野心、也不堆積知識的情況下學習,我們就會學得更加深入。尤其是工作以后很多學習就是被工作逼著,被領導逼著的學習,都是無趣且無聊的。就像讀書的時候,如果數著頁數讀,其實也就是沒有學進去。
書中還有一些概念我也比較喜歡,比如,純然的愛、無聊源于孤獨、一個喜悅的、真正快樂的人,是不費力生活的。
人生還可以想什么,也許什么都不想是最好的安排。平靜、放松、然后激發創造力。愛你接觸到的每一件事情,然后享受充裕的、安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