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歡這種簡單到極致的APP,今天聊聊same.
和昨天同樣的邏輯:
痛點->主功能->使用體驗是否能夠最優實現主功能->設計
一、痛點
第一次安裝same,是因為身邊同事在說,最近有個很有趣的APP,叫做same.怎么有趣呢?作為普通用戶的她們又說不上來。這是為什么?因為same看起來完全無用,但是有意思。
因此,尋找它解決的痛點,也變得很有意思。在我看來,這個痛點是:
擺脫孤獨,情感共鳴
孤獨感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無人可以擺脫。戰勝孤獨感,它已經把用戶心理對認同感的追求,細化到了場景和情緒,而不局限于一個具體的言論,一種思想,或者物質,后面這些往往需要更大的付出。
用移動互聯的技術,將每一個小概率場景和情緒都擴展成了一個可觀的群體,在這里面,你的每一刻小情緒都能得到關注,卻又無需負責回應。
如:想你的時候會拍云,這里沒人找到我,一個人的自言自語,等等。
二、主功能
基于這樣的痛點,它的功能應該做到:
1-極致方便表達/找到此時狀態:短文,圖片,視頻,音頻
2-狀態可以被所有人看到,從而吸引同類感興趣的人加入
3-弱關系:消除孤獨感即可,不用矯枉過正成為強關系,更不能有關系上的負擔
三、使用體驗
接下來,我們從新手開始體驗,same是否能做到這幾點,如何做到的,有什么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
1-新用戶感受:免登錄免選擇,無需引導即可瀏覽所有頻道內容 ? ? 贊
所有不涉及到互動(點贊,分享,添加頻道)的內容都是可以免登陸瀏覽,沒有太多的分類以及按鈕讓人無所適從,新用戶0經驗可輕松使用,閱讀體驗非常直接。
用戶打開后首先進入的是推薦頁面,分為編輯推薦和用戶推薦。編輯手動推薦,這個由編輯本身的眼光以及勤奮程度決定。但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好在有用戶推薦部分。這也是一種大概率吸引瀏覽者的作法。
切換到更新,新發表的頻道或者最新有人回復的頻道在這里會按照時間排序,沒有更多分類因素。因此,只要你愿意不斷更新,你的狀態總能被更多人看到。千萬人中,總有人對你此刻的狀態有同感,從而點擊進來。
建議一:可以更簡單,推薦頻道不用區分編輯推薦和用戶推薦,多一層選擇但并沒有產生更多意義,建議取消編輯推薦,完全采取用戶推薦的形式。
2-登陸后自我表達體驗 ? SOSO
用戶發言有兩個渠道:自建一個新頻道(每24小時只能創建一個),或者在已存在的頻道中發言(不受限制)。
1)對于新用戶(如我)而言,第一次發言的經驗是糟糕的:“創建頻道”不是用戶習慣發言方式,在遍尋其他發言按鈕不得時,我才嘗試了創建頻道,然后開始了第一次操作。
2)創建頻道時,需要選擇頻道格式(文字,圖文,圖片,音樂,電影),創建之后就不能再更改,感興趣想發表言論的其他用戶也必須按照這個格式來做。在使用過程中感覺到受到了限制,也許我正好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但我并不希望按照頻道主的方式來表達。此時我可以選擇勉強我自己,或者直接放棄。這樣的選擇本身就給用戶帶來了障礙。
3)不可評論的任性,贊:發言不可被評論,只可被贊,或者直接私信發言者。有種“我自說我心,無關你風月”的任性,用戶不用為了回復公開留言而絞盡腦汁,用戶之間的交互變得簡單輕松。
4)沒有打擾的弱關系,贊:頻道為唯一的信息組織方式,沒有大V,沒有關注,你的動態不會隨時被別人知道,你也不用被別人的動態打擾。你需要關心的,只有此刻的狀態和情緒。
由3,4兩點來看,弱關系這一點same的確把握得很好,由此更加突出了唯一的主題:消除此刻的孤獨感。然后看到有文章說,創始人有意推出群組功能,這個就讓我疑惑了,群組是組成強關系的步驟,這和初始目標明顯不符。只能靜觀其發展。
建議二:針對第一次注冊的用戶,在注冊后第一次進入到發現頁面的時候,出現醒目提示告知用戶開始創建頻道的第一次嘗試,且這次嘗試不占用當日名額。發言類型不用作為整個頻道的規范,而是在每次用戶發言時可以自由選擇。
四、設計
白色背景,灰色分隔以及主導航,藍色描邊圖標,黑色頻道標題。
整體的設計非常清爽簡單,甚至有空靈感。
昨天聊到的簡書APP顯得更加優雅有質感,而same則勝在簡單清爽甚。這樣不同的設計和目標用戶群,以及用戶使用時的場景有關。
**一日一APP: 一個產品經理眼中有意思的產品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