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olly
小時候被家長勒令參加的各種興趣班中,有一門就是作文課,可惜當時我從未真正享受過這門課程,僅僅是應付了事,最大的感受就是提筆感覺害怕,感覺無內容可寫,那滋味很是折磨人。
現在接觸到朱天衣老師的《朱天衣的作文課》一書,卻看的津津有味,情不自禁地感嘆如果當初有這種引導模式的作文課,我應該不至于害怕寫作這么多年。
本套書共5冊,精選了60個主題,涵蓋方方面面,在每一個主題中作者描述自己的經歷和感想,以此引導讀者怎樣入門,比如“美食”主題,作者通過介紹自己和親人心目中的美食是什么,帶給他們的感受是什么,具體描述并引導讀者怎樣寫自己的美食文章。書中更比較了“大題小作”和“小題大作”的不同切入點,例如“武俠世界”這樣的大題目和“蛋”這樣的小題目應該如何著手,雖然名義上是教小朋友寫作文的書籍,實際上對成年人也很有啟發。
正如朱老師所說教人寫作文的關鍵,不是教他們寫作技巧,而是要用引導的方式,讓他們試著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經驗,享受想象力的馳騁,得到寫作文的樂趣。
寫作應該是一件如呼吸般自然而然的事情,體會不到寫作的樂趣源于沒有形成好的習慣,如果文章內容空洞、結構混亂、情感蒼白,自然無法引起他人的共鳴。從本套書中提煉出觀察、閱讀、記錄、分享這四個息息相關環環相扣的習慣,如果能學以致用,寫作定會變得好玩起來。
觀察的習慣
書中絕大多數主題源于日常生活和想象世界,現代生活中我們接觸最多的應該是電子產品,手機、電腦、電視等,雖然這些電子產品幫助我們了解世界上在發生什么,獲得娛樂和知識,但這跟自己走出去觀察、感受世界還是很不一樣的,比如寫景,如果自己都未嘗探訪過那地方那景致,就算用多么華麗的詞藻堆砌,多么豐富的數據填補,都不可能寫得出置身其中真正的感動。
朱老師認為要寫出一篇精彩生動的文章,一定要有敏銳的感官,而要擁有敏銳的感官,必須是平常就培養訓練的,多到戶外走走,多親近大自然,多了解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都能讓我們的感官復蘇,走入大自然不僅使我們的感官靈敏,還能觸動啟發我們的想象力。
我們通過觀察來感受每一餐美食帶給我們的愉悅,感受大自然(四季、天氣、動植物等)的繽紛變換,感受身邊人物的故事和情緒,感受節日的背景來歷和氛圍,感受旅行地點的文化底蘊和人文趣事等等,感官的觸動往往印象深刻,真實細致的描寫比想象猜測的內容更生動也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閱讀的習慣
朱天衣老師說:“閱讀除了可以豐富寫作的內涵,對寫作技巧的幫助更是毋庸置疑。”她認為對寫作幫助最大的就是閱讀,且是廣泛的閱讀,大量的閱讀,一個擁有閱讀習慣的人便是具備了終生學習的能力。
養成閱讀的習慣既開拓了我們的想象空間,更為我們提供了寫作素材,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是怎樣描寫風景,怎樣推進故事的發展,怎樣使用文字制造氛圍等。
在閱讀時保持一顆好奇心,更會使你收貨頗豐,比如我在閱讀這套書“擁抱大自然”這一主題中,發現朱老師兩次用到“狩楓”二字,就會好奇為什么欣賞紅葉可以用“狩”這一動詞,查詢之后了解到古時日本貴族出游賞楓雅稱“紅葉狩”,因為在他們眼中,紅色的葉子像一頭毛色華麗的野獸,而人們如獵人一般尋訪它的足跡,帶著好奇心的閱讀驅使我對這個單字的使用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積累了一些有趣的知識。
記錄的習慣
閱讀是思想輸入,那么寫作就是思想輸出,閱讀不能一味求快,更應求知識和理解,越是主動的閱讀則能獲得更多知識并提升理解力,閱讀后做做摘抄寫寫感想,摘抄和感想都是記錄,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些記錄或許在你寫作時就會排上用場。
記錄絕不僅限于讀書心得,更多的是記錄生活中的所感所想,少到只言片語,多到洋洋灑灑許多字。觀察帶來的感官觸動,閱讀帶來的知識理解都為記錄奠定了基礎,讓我們能有感而記錄。一閃而過的靈感,調動情緒的事件都值得記錄,這些會慢慢積累成為我們的寫作素材,在思維碰觸到某個范圍時,相關的資訊便蹦跳出來為你所用,讓寫作更為流暢和有趣。
分享的習慣
朱老師說:“寫作其實是很自然、很愉悅的,是自我表現很自然的一種方式。”我們絕大多數人并未體會到寫作的樂趣,或許是因為羞于把自己寫的文章同他人分享交流,人有害怕批評渴望贊美的天性,在寫作這件事情上,分享出來是提升自己寫作能力很重要的一步,從讀者的反饋里,我們可以了解自己寫作的短處與長處,以便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得到建議,會有助于改進;得到贊同,更會激勵我們繼續寫作。
“寫作是很生活的,也是很貼近心靈的,能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心靈活動,是很快樂的事情。”
《朱天衣的作文課》是非常好的寫作啟蒙書籍,它能引導大家打開寫作世界的大門,通過觀察、閱讀、記錄積累素材,針對某一主題進行寫作,抒發情感,進行分享并得到反饋,進而琢磨,并在之后的寫作中得到提升。寫作能力從不會一蹴而就,這是一個長期堅持方能有成效的過程,別把寫作當成負擔,別把寫作賦予太多的明目或意義,試著將這四個習慣學以致用,學會享受寫作,自然而然地體會到寫作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