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寫的一個關于“暗部”畫法的教程大家還記得嗎?鏈接在這里:
http://t.cn/Rq8DLwC
當時留了一個小尾巴,就是暗部的組成部分之一“投影”,這次我們就來聊聊吧(?????)? ??
先來看一張圖:
這是美劇《權力的游戲》劇照,多么迷人的投影~可是同樣的圓桌會議,如果不好好運用投影,可能就會整成下面這樣(→_→)
所以大家都感受到投影的力量了,那么投影要如何畫呢?
我們從四個方面來探討:
1.投影的輪廓
2.投影的深淺
3.投影的形狀
4.投影的色彩
一、投影的輪廓
下面是我自己在家里拍的靜物照片
可以看出不同的照片里,瓶子投影的虛實程度不同,而即使在同一張照片中,投影輪廓的虛實程度也并非是同樣清晰的,而是有虛實變化,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可別小瞧了這個屬性,虛實變化是讓畫面具有韻律感節奏感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那么什么情況下投影輪廓該虛,什么情況下該實呢?為了說明其物理光學原理,我制作了下面這張圖:
如圖所示,投影邊緣的虛實與投影的虛化范圍有關,虛化范圍越大,投影輪廓越模糊,虛化范圍越小,投影輪廓越清晰。從光路圖可以看出,投影的虛實與三個因素相關:
1.光源與投影物體之間的距離(距離越近投影越虛)
2.光源的實際大小(光源越大投影越虛)
3.投影物體與投影面之間的距離(距離越遠投影越虛)
綜合這三點來判斷投影虛實變化,來看一個例子:
上圖是我畫的《葉天眉》的局部(左圖),這里我設定的是一個陰天的天氣,所以投影的邊緣輪廓不是像艷陽天一樣清晰,這也更容易讓我畫出輪廓虛實變化。注意鼻子的投影,左側越遠輪廓就越模糊,靠近鼻底的地方投影輪廓較清晰,而再觀察仔細一些會發現,人中的起伏也造成了投影的虛實變化,突起的地方距離鼻子較近,投影較清晰,人中中間凹陷的地方距離鼻子較遠,投影較模糊。右圖是個反面例子,假如投影邊緣都畫得一樣清晰就顯得比較生硬了。
值得一提的是,現實生活中常常是看不到這么明顯的虛實變化的,特別像五官這種較小的物體的投影的虛實變化一般很難觀察出來,往往需要進行人為夸張才能達到好看的效果,這也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繪畫表達手法。
道理容易理解,可是在畫的時候要同時判斷三個因素的綜合效果其實容易讓人犯暈,尤其是光源的大小,有的光源實際大小很大,但距離比較遠,綜合之下如何判斷其投影的清晰度呢?這里我想表達的觀點是,我們繪畫不是照相,不需要完全讓你的大腦如同計算機一樣精準判斷出投影的虛實程度,我們要畫的是對比、是變化,我們需要做的是判斷畫面中同時出現的兩種光源產生的投影,哪個更虛哪個更實。如此一來就容易多了╰(*°▽°*)╯
因此我們可以把第一條“光源與投影物體之間的距離”與第二條“光源的實際大小”融合成一條:“光源的相對大小”。在上一篇《關于“暗部”》中提到過,太陽實際很大,但它離我們很遠,而假設投影物體旁邊有另一個墻面大小的光源,它實際比太陽小很多,但它離我們很近。那么這兩個光源的相對大小如何判定?
判斷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你假想你站在投影物體的位置去看光源,是太陽看起來更大呢?還是身邊的墻面看起來更大呢?當然是墻面更大,所以墻面是大光源,太陽是小光源,通過墻面反射的光產生的投影會比太陽光的投影更模糊。
這個原理在畫暗部反光的二次投影時常常用到,可以用它來制造出豐富多變又合情合理的投影對比關系,如圖:
這個光影模型在實際運用中,暗部的小球往往會以頭發、突起的肩胛等形式出現,他們遮擋了墻面的反光,形成了二次投影,這種相對大光源的投影邊緣輪廓較為柔軟,與亮部陽光的清晰投影形成對比。我們畫畫就是要營造和夸張對比,讓畫面形成韻律節奏,這是此種審美邏輯在投影中的運用。
看一個例子:
同樣是《權力的游戲》劇照,小惡魔腳下的投影是陽光的投影,來源于“小光源”太陽,輪廓清晰,他暗部的左手對于盔甲有一個輪廓模糊的投影,這個投影是來源于地面這個“大光源”的反射光。
二、投影的深淺
投影的深淺跟環境光的強弱和性質有關,如果投影附近有反射物,會將直射光反射進投影區域從而影響投影的亮度深淺,這需要依據具體情況分析,但通常情況下,投影所處的區域越開闊,投影越淺,因為足夠的距離讓環境光有更多的機會投射進投影區域,而投影面所處的區域越閉塞,投影越深,甚至可以形成很深投影區,我們把這稱為光的死角,例如下圖中的接近瓶底的投影區域。我們對于極深的顏色的運用要惜墨如金,極深的顏色往往可以用來作為畫面素描調子的點綴,不適合大面積出現,因此這種極端區域通常是以點或者線的形式出現,面積很小,但作用很大。如圖:
看一個例子:
《嘆息之刃》局部,我在畫她鼻子投影的時候,最深的地方點綴在了鼻翼輪廓的邊緣,這是一個相對閉塞的區域,可以用來藏一些較深的顏色。
三、投影的形狀
如何把投影畫得好看?投影的形狀是最需要發揮主觀意識的部分了,也就是按照審美需求有意識地布局投影的形狀和位置。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什么樣的投影是符合審美需求的?人喜歡看什么樣的投影呢?
答案是:切割與節奏
當影子投射到物體上時,投影輪廓對物體進行切割,切割產生美感,因為同一個物體會因為投影而獲得兩種不同的光源環境區域,從而使其獲得了邏輯統一而形式多樣化的光影信息。
看一個例子:
同樣是《權力的游戲》里的小惡魔(投影讓你如此美麗<(?????)> )
按照圖中從左上方來的光,頭部應該是能夠被照亮的,然而并沒有,導演設置了一個遮擋物讓頭部處于投影里,于是形成了這么迷人的光影效果:肩部受左上方來的直射光影響,而頭部受左下方來的反光影響,這兩個區域的主光源方向不同。
注意:切割頭部與脖子之間的投影輪廓十分模糊,結合前面的知識點,這應該是一個較遠物體的投影,投影面離投影物體越遠,投影輪廓越模糊。這也暗示了這間屋子是一個寬敞的大廳。
再看一個例子:
小惡魔下半身隱沒在投影里,光影切割美得很魔性(* ̄? ̄*)
其實投影的切割不僅僅適用于人物,對于場景來說,投影的切割同樣具有迷之魅力。看下圖!
巨大的投影將近處的場景籠罩在暗部,中景被光影切割,很好的起到了視覺引導作用,畫面有一種戲劇性的美感。
再看一個例子:
我的作品《水瓶座》,就是運用的投影切割原理,人體的上下半身分別處于不同的光影環境中。投影切割的方式有很多種,產生的視覺效果也不同,大家有興趣可以多嘗試。
所以投影是可以根據你的畫面需要進行布局的,特別是對于來自畫面外部景物的投影,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安排。我曾經在一次講座上開玩笑提出一個“板磚理論”:憑什么他身上會有這樣一塊投影?因為在畫面外我沒有畫出來的地方,懸掛了一塊“板磚”:)你是畫中世界的造物主,你說了算╮(╯▽╰)╭
再來看一下投影的節奏:
常常我們的投影并不是一整塊,可以是大小不同的穿插,人眼是十分迷戀這種光影斑駁的效果的,如下圖:
穿插雖美,但散亂無序的切割會讓畫面顯得花和亂,這就需要依據審美需求對其布局,看一個類似效果的運用:
這是我的作品《平行三界》局部。注意頭發對臉部的投影,投影的切割主要集中在額頭部分,臉部是相對完整的塊面,細碎的小塊面與完整的大塊面形成了節奏對比。這與前面那張樹影的照片是否有異曲同工之美呢?
小塊面投影的切割是種細節的點綴,能夠起到豐富畫面的效果,只要注意了大小分布的疏密搭配,常常能讓畫面效果錦上添花。
我們剛才探討了很多關于投影形狀的運用,但不要忘記了投影形狀的光學邏輯合理性,特別是對于出現在畫面中的物體的投影,要分析出它應有的投影形狀,這需要聯系和經驗的積累,來講一個我常常在學生作業里發現的問題類型:
依然拿我的作品《平行三界》局部做例子。很多同學喜歡給臉部邊緣打一個輪廓光,用來強調面部輪廓,這是打光技巧中的一種,這很好,但是實際運用上要注意光影邏輯關系,比如上面左圖,臉部下方的輪廓光十分好看,但是由于沒有考慮到頭發對這束光的影響,讓下顎的亮部顯得有點奇怪,右圖將頭發的投影表現上去就自然多了。因此要充分考慮畫面中存在的物體對于彼此的投影關系。
四、投影的色彩
投影也是屬于暗部區域的組成部分,會受到各種環境光的影響,例如朝上的投影面可能會受到冷色天光的影響而呈現偏冷的顏色,具體可以參考上一篇《關于“暗部”》的色彩部分,這里主要想探討的是投影邊緣的色彩分布。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美術作品的投影邊緣會出現一圈高飽和度的色彩,有時是橙色,有時是黃綠色,有時甚至出現紫色的輪廓,還有些情況投影輪廓是不存在明顯色彩的,其實關于色彩的理論十分復雜,尤其是微妙色彩變化,它受很多因素影響,固有色、環境色、光源色、材質透光度等等,其原理涉及到光的衍射、散射、折射等,所以關于投影輪廓的顏色如果要用物理邏輯十分精準地推算出來是很困難的,為了寫這一部分的內容我查閱了很多資料,甚至咨詢了北大物理系的朋友,其實光學原理的邏輯很簡單,但難就難在具體情況的復雜性。
有一種理論說是光譜的色彩連續性形成了投影輪廓的顏色:
如果投影偏藍,亮部偏黃,那么藍色與黃色之間的連接色會是色環左邊的紫紅橙色區域還是右邊的黃綠色區域呢?那么到底應該取黃綠還是紫紅呢?看下面一張圖:
投影輪廓邊緣確實存特殊的色彩,神奇的是,同一張圖同一個環境下,有的投影輪廓是橙紅紫色系,有的投影輪廓竟然是黃綠色系(/= _ =)/~┴┴
再看一張圖:
中景墻壁上的兩條投影,左邊的投影有明顯的紫紅色邊緣,右邊投影沒有明顯的色彩輪廓邊。。。(這個現象我曾用肉眼觀察到)這些現象奇特又令人迷惑,因此這里我并不能給出大家絕對的答案,雖然我們畫畫并非要與客觀事物完全一致,但我還是希望了解其中邏輯原理,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見解也可以在這片篇貼子下面討論。
雖然關于投影邊緣的色彩問題我們作為一個開放命題供大家探討,但有一種情況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在人體上的投影。人體皮膚是一個半透明組織,下面充滿了毛細血管,流動著鮮紅的血液,當光穿透皮膚表層再反射回來時,會被皮下組織反射出偏紅的色彩,因此在皮膚上的投影要考慮到皮膚透光這個重要因素,常常皮膚上的投影都是具有暖色輪廓的(特別是當強光照射時)。
好了,關于投影的部分我們就聊到這里了。其實沒有光,哪來的影,下次找機會再跟大家好好聊聊“光”吧(????)?
----------------------------------------------------------------------------------------------------------------------
聲明:本文摘自《黃光劍新浪博客》
【感悟】
? ? ? ?是啊,沒有光,哪有影。這個世界每個獨立的系統都是和諧的,陰陽是平衡的,和諧才產生了美。光是陽,影是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二者動態平衡,才和諧。比如音樂也是這樣,輕盈的高音與陳厚的低音、有聲和無聲,樂聲與噪音等,平衡配置才好聽。但我們一般注重和強調華麗、顯露、積極、靈動的“陽”,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的厚重、沉靜、陪襯、幕后支持的“陰”。所以,在藝術上,我的作品那么不和諧,才那么的“蒼白”,那么“虛假”,因為我們創作的作品,過分強調一方面忽略或失掉另一方面,本身不和諧啊。
? ? ? 世上每個生物的個體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它也是和諧的。動物吃東西都是整個全吃,動物很少得病。而我們人類偏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果人不是身體缺這個就是缺那個,總愛得病,不就是營養不平衡造成的嗎?研究藝術,怎么談到吃了,跑題了。
? ? ? 總之,自然界的東西,自自然然都是陰陽平衡,看起來“自然真實”,因為都是和諧的。我們的作品,是人為處理的,如果把握不好這個平衡原則,那么作品豈能“真實”。所以,多向自然學習,因為自然是真實和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