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雖然沒有構建出一個理論體系,但是提出了很多經典術語。
A.譬如“ 抱持”:好的父母會提供抱持性環境,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認可,當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提供支持。
抱持性環境,就是孩子最初獲得的一個外部容器,孩子把這個抱持性容器內化到心中后,就形成了高自我穩定性。
除此之外,如果父母還做到允許孩子的活力在這個容器內肆意流動,那么孩子的自我靈活度、自我力量和自我組織力都會得到極大滋養。
B.譬如“ 足夠好的媽媽 ”,Good enough mother ,媽媽不能是差勁的匱乏性的媽媽,也不必是完美媽媽,剛剛好就可以了,“ 60分媽媽 ”。
溫尼科特對如何育兒有一個狂野的表達:需要一個不會報復的人,以滋養出這種感覺:世界準備好接納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弗洛伊德認為,超我和本我必然是沖突的,而溫尼科特卻認為,作為孩子最初超我的源頭,父母應該支持孩子的本我,讓孩子獲得這種感覺——我的本能可以洶涌澎湃地涌出。如果能實現這一點,孩子的自我力量,也可以得到極大的鼓勵。
弗洛伊德將本我視為獸性,必須經由超我馴服,先是由父親在家庭中樹立規則,而后由社會文化這個大超我去馴服本我。
但在溫尼科特看來,本我的原始野性是非常寶貴的,如果原生家庭能提供抱持性的環境,讓一個人獲得這種感覺——“我”的本能可以噴涌而出,那么這個人既可以最終成為有道德的人,同時也不會失去他的原始野性。
2-關于自我,溫尼科特有一個很直觀的形容,他說,每個人的自我像是一個能量球,每個能量球都想伸展自己。他鼓勵每個人都去伸展自己的能量。
3-感知你的能量球
A.找出五個形容詞,來描繪你自己的個性;
B.找出這五個形容詞的反義詞;
放松,中正地坐著或站著,閉上眼睛,想象在你身前,出現了一個能量球,感覺一下它的大小,它的色澤……
如果你有瑜伽或靜心等訓練,你的姿勢可以是這樣:中正地站著,雙腳岔開和肩同寬,搓手約10秒鐘,然后閉上眼睛,張開雙手,手心相對,去感知兩只手間,真的會有一個能量球一樣,如兩只手距離近了,你能感知到兩只手間,有一股張力在。
在想象中,將那五個形容詞,逐一放到這個能量球中,看看這個能量球會變大,還是會變小。
如果只是放形容詞進去,可能還不夠,那你可以將符合這個形容詞的自己的形象,比如說,某一情景中你就是某種樣子的,就可以想象著放進這個能量球中,看看會如何。
也許是我們對提摩西·加爾韋說的意識層面的自我1太習慣了,所以當進入到潛意識層面的自我2的領域時,會有一些不習慣,甚至是惶恐,擔心本我的野性力量,會將自己占領。你真的可以試試這個練習,去感受一下自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