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崇高,哪里就有驚奇和力量的源泉。
? ? ? ? ? ? ? ? ? ? ? ? ? ? ? ? ? ? ? ? ——愛默生
1、形而上學,可謂是哲學的代言詞,說起形而上學,我們便會想起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除此之外,便是在高中時代的哲學課程里,我們的教材是這樣寫的:形而上學基于它對世界的理解,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然而,需要說明的是,這僅僅是形而上學的一種含義,而且僅僅是作為唯物主義辯證法(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面出現(xiàn);而另一種含義乃是其本義:即哲學中的一個分支,一般稱之為本體論,即對存在的研究。
就第一種含義而言,教材中是這樣寫到的:形而上學與唯物辯證法的區(qū)別在于是否承認矛盾。然后,教材再告訴你:馬克思的哲學乃是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nèi)核與費爾巴哈的基本內(nèi)核。可是,眾所周知的是,黑格爾乃是(可謂是公認的)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形而上學哲學家,縱使黑格爾的辯證法乃是唯心主義的,可仍然是形而上學的。這一點中國的老子也能夠稍加佐證——老子的形而上學亦包含辯證法因素。因此,形而上學的確存在用機械的觀點看問題的現(xiàn)象,然而也不乏辯證法因素的存在。如此,馬克思把這種機械的看問題的方法歸結到形而上學是不妥的。這就好像發(fā)現(xiàn)十個蘋果有八個被蟲蛀了,然后就宣稱蘋果被蟲蛀乃是必然的。
就第二種含義而言,形而上學又被稱之為第一哲學,乃是由亞里士多德提出,是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的學科而存在的。所謂作為存在的存在,即是指存在自身。赫拉克利特宣稱“一切皆流,一切皆變”的一樣,并且認為那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本身。那么,從這一意義上而言,作為存在的存在乃是那變化本身的根源。那么,從人生觀方面說,人在生存中應該追逐的不是那變動不居的事物,而是那唯一不變的生存自身(雖然者生存需要在變化中展開自身)。
2、形而上學的拯救能夠被提出,就表明了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形而上學的沉淪。隨著維特根斯坦首倡的邏輯實證主義的興起,“拒斥形而上學”這一口號已經(jīng)深入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的哲學家的心中。而他們拒斥形而上學的理由很簡單,即:形而上的本體并不能夠證明其存在,當然,也不能夠證明其不存在。可是實證主義的立場便是,未經(jīng)過實證的都是需要懷疑的。因此,現(xiàn)代以及后現(xiàn)代的哲學家致力于分析語言的邏輯,而視形而上學為“無意義的虛假陳述”。
可是,真的如維特根斯坦所言,哲學的命題與問題乃是無意義的嗎?依據(jù)維特根斯坦的論證語言與經(jīng)驗具有共同的邏輯空間,這就是說,人類的語言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人類的活動中,在經(jīng)驗中慢慢積累而形成的。因此,語言就無法超出經(jīng)驗的范圍。而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最大的錯誤就在于致力于去言說那不可言說的神秘的本體,故而最終這些形而上學家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努力始終不可能完成。無論形成了怎樣的形而上學體系,在這一意義上而言,都將是獨斷論的。
而這種無意義的獨斷的言論(命題),就應該被拋棄掉。然而有意思的是,維特根斯坦在他的哲學著作里卻提出了七個關于那不可言說的本體的哲學命題,這就意味著他一方面拒斥形而上學,一方面自己仍然是用形而上學的思維去思維。不過,好在維特根斯坦不像海德格爾那樣,他清楚的承認了自己的這七個哲學命題乃是無意義的,稱這些命題乃是他用來上升的梯子,當他找到那實證的邏輯,他就必須拋棄這個梯子。這與佛教的觀點類似:只有當人們在苦難的世界中發(fā)現(xiàn)這世界本就是虛無,并明白唯一存在的只有阿賴耶識,他才能走向菩提。
由此可見,哲學大師們雖然拒斥形而上學,不再致力于談論那背后的本體,可是仍然不能夠否定形而上學的作用(作為科學的基礎的作用)。然而,這種拒斥形而上學的思潮以及實證主義的興起卻暗含著崇高的喪失。
3、在現(xiàn)代科學的信仰已經(jīng)取代了宗教的信仰的時代背景下,這種實證主義的證明的態(tài)度,大大的加強了人們對實用主義的信仰。因為,就普通的人而言,只有實用的東西才是那唯一真實的,而諸如信仰、拯救甚至是其他一些崇高之目的都被貼上了“玄而玄之”的標簽。唯有那真真切切的物質(zhì),唯有那已經(jīng)被自己掌控著的財產(chǎn)才是值得相信的。這里不得不批判一下唯物主義,當然,并不是要否定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而是要批判那些宣傳者,他們根本沒有說清楚所謂唯物主義,僅僅是哲學上的一個劃分問題,而且唯物主義亦不是不講意識的能動性作用,只不過他們無數(shù)次強調(diào)使得人們聽到的只有那一句話:物質(zhì)決定意識。
而我以為,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無需教育)都明白物質(zhì)的重要性,因此,那些宣傳者應當以相同多的次數(shù)去強調(diào):意識對物質(zhì)具有反作用,并且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然而,那形而上學中所說的最崇高之目的,即形而上的最高之本體,在人類的生活中已經(jīng)異化成了“理想”或是“夢想”。人們從小時候就被教育要有個崇高的理想,于是“我的夢想是當科學家”,“我的夢想是當宇航員”等就出現(xiàn)了。如果你要問為什么,他們會回答“因為可以幫助國家更加繁榮強大”。等這些人慢慢長大了,他們曾經(jīng)的理想會被更現(xiàn)實的夢想代替:“我想過一個舒適的生活”,“我現(xiàn)在的夢想就是考上研究生”等等,而這時你問他問什么,他又會回答什么呢?對于那些想要更美好的生活的人而言,這是每個人的夢想,因此沒有為什么,而那些具體一點的夢想,就是他下個階段的目標,其最后的目的同樣是為了美好的生活。
總而言之,這些夢想與理想都沒有超出一個范圍,即實用主義范圍,他沒有通過自己尋找生存的意義是什么,就跟隨著“人們?nèi)罕姟比ふ腋篮玫纳睢恼軐W意義上而言,這些夢想和理想都沒有超出那變化的范圍,按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運行軌跡而言,這些理想和行為都是沒有意識到絕對精神才是自己最終的目的,而僅僅是茫然的投入生活之中。換句話說,人們一直在追逐的東西,終將會變化、消失,雖然你的全部生活也許是美好的,可是當人生結束,所有這美好的一切都在頃刻間化為烏有。
而這異化的夢想正是那崇高的目的依舊發(fā)揮其作用的體現(xiàn)。因而,拒斥形而上學在這一意義上是失敗的,可是這一思潮的確影響深遠,以至于人們早已忘記了自己的意識就可以改變世界。只要人們在心理意識到這一點,那么,就已經(jīng)做到了孔子所說的“君子慎于獨”,因為你的意識會時刻在你的實踐中展現(xiàn)出來。
結語:雖然,形而上學的“玄而又玄”的表達使得群眾們不太敢相信,而且在實證科學的指引下,人們更愿意相信那“眼見為實”的東西。可是,可是,可是,to be or not to be,這依舊還是一個問題。并因此,應該對這種“拒斥形而上學”進化必要的劃界,要注重強調(diào)那本體,那作為整個生存的目的因的“眾妙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