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木葉”》是林庚先生的一篇文藝隨筆,這篇文章從題目上分析,“說”是議論文的一種,比如唐代韓愈的《師說》《馬說》,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等,解說的對象是“木葉”,“木葉”的意思是“樹葉”,但在詩詞中作為意象的“樹葉”卻大多用為“木葉”,“木葉”成為古代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這種文學現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作為一個學者,從大量的詩句中細加整理和分析,古代的詩歌中很少用“樹葉”,但“樹”卻是常見的,遇到“樹葉”卻用“葉”來代替,比如“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和“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顯然這“葉”的使用蘊含著濃密的意蘊,而“木葉”的運用似乎更為普遍:“洞庭始波,木葉微脫。”“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秋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木葉”的運用似乎和秋風相連。作者通過比較“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和“寒風掃高木”所包含的意境和情感,總結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
“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這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作者通過“木”字身上具有的影子“木頭”“木料”“木板”等,而“葉”是不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而會有暗示“落葉”的緣故。作者通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和“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等詩句,讓我們理解了古代詩人為何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運用不同的“意象”,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正是認識到語言形象的潛在含義,才常常通過選用這些不同的意象準確而隱秘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人通過觀察大自然的微妙變化和體會人們的心理,選用一字之差的形象,卻造成一去千里的藝術效果。而讀者通過仔細品味詩人選擇的意象,卻可以打開詩人心靈的密碼,欣賞到詩歌與眾不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了解詩人復雜的感情。
比如“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作者正是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樣深厚的不平,葉子越多,感情才能越飽滿;而“寒風掃高木”卻讓人聯想到烈烈秋風像千軍萬馬橫掃層嶺,樹葉飄零,一幅空闊遼遠的樣子,這時葉子越少越能體現寒冷和蕭瑟。
比如陶淵明的《詠貧士》:“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其中的“孤云”暗含著貧士的孤高和無依無靠之感。陶淵明的《停云》:“靄靄停云,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其中的“停云”卻包含著對親人的思念。
意象是古代詩人表情達意的媒介,詩人觸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運用細微差別的意象表達迥異的情感。而讀者只有通過細心觀察大自然的變化,調動自己的感官,充分浸泡在詩歌中,才能解開詩人心靈的密碼,實現穿越時空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