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搜索框內打【優拜單車】,點擊搜索一下。
之后,你可以看到下面的消息。
我閑著沒事搜了搜,意外地看到我寫的文章赫然在列,位置還挺靠前。
之后,我還特意搜了搜之前寫的文章,發現很多被網易新聞轉載。
即使并不清楚有多少人看到自己的文字,但頓時心里還是有點欣喜。因為作為某報的實習生記者(無名片、無工資、無人脈),我陷入自我價值的懷疑。當每周到處飛去出差,出席各種商業活動時,我筋疲力竭。
回來后還得碼字,最可怕的是:和企業發的通稿(企業委托公關,幫記者書寫的新聞稿,提供的文字里大多有修飾的成分)做斗爭。
我竭力想剝開企業的層層精心策劃的外衣,拋棄通稿,窺探其中奧秘。而想做到這點太難:僅僅通過企業發售的新品,順便在發布會現場摸個幾分鐘。真正直面采訪的機會又非常少,因為我是實習生,除非企業主動邀約,主編是不允許我的,他最怕麻煩事。
我夾縫生存。一方面,內心在響起:你原可以做的更多的,好好對待你的職業;另一方面,惰性使然:照著公關寫的通稿改一改就好了,多簡單這活兒;
每次在酒店沙發上望著幽暗的燈時,我暗暗地安慰自己:錢都不給,干嘛做那么多。
這種感覺非常奇妙。游離在讀者、企業和媒體之間,我比較清晰地明了,記者就是個橡皮泥,被很多人捏來捏去的。
若完全迎合讀者,深度挖掘人性,離生產垃圾文字也不遠了。
若完全服從企業,記者變成了宣發,為企業背書,也是很可怕。
若完全服從于媒體,黨也要管你,叫你寫什么就是什么。
最難把握的是在三方之間的平衡。
說一個事,某品牌的子品牌線下發售新機,RMB 1500左右,邀請我們媒體去門店體驗。現場人山人海,擁擠不堪(搞不清楚是不是很多托)。
上手體驗了一下,蠻糟糕的,尤其是在屏幕體驗和照相。能明顯察覺到,企業是來騙錢撈一筆的。
周圍轉了轉,發現一大群大爺大媽(真正的顧客)進店買機子,說看到這個機子的廣告要買。銷售人員立馬迎上去,說這個機子好哪里都好。成交當然是完成了。
之后,我回學校了,百度了這個機子的最新消息。查看到漫天飛舞的軟文,很多都是在大眾看來比較權威的媒體發的。
他們寫的文字,我非常熟悉,因為公關也給了我一份通稿。
媒體幫助企業騙錢,要負多大的責任?這樣的行為該如何具體劃分呢?金錢的大小嗎?
我不知道。
甚至,很多精心偽裝的宣傳,我也無法辨認出,只能被企業玩弄于股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