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雨哈佛路》中Liz有這樣一段獨白:每天起來,我看見的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好像都披著一層膜,無法穿透。這種感覺很奇怪,有點悲哀,可是沒有辦法改變。這些人的動作舉止,為什么這么不一樣?是不是因為,他們來的世界就是這么不一樣?若是這樣,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自己推到那個世界去。
這是Liz重拾自己的夢想后,在參觀哈佛大學時的感覺和決心。那會她的身影是孤單的,內心卻不孤獨,因為夢想充實的心靈沒有時間去孤獨。
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卻經常遇見孤獨的存在,也許是剛入職的時候,遇到難題,沒有一雙手伸過來幫忙的時候;也許是當放假無所事事,想找人聊天,翻遍整個通訊錄,沒有當選名單的時候;也許當我們經濟困難,求助無果的時候;甚至是每天工作很累回到家,沒人照顧或找不到人訴說的時候,在這些特殊或空閑的時刻,孤獨就像我們喝白開水那樣,自然或刻意地產生了。
每次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這一段話來,每個人都像是躲在一層膜之中,而自己卻被屏蔽在這層膜之外。有時情緒上來就會覺得,挺無奈和悲哀,居然連一個能聊天的人沒有。用朱自清的一句話就是: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么也沒有。
而且擁有一個朋友還很多的閨蜜來說,還會有種你就是我的全世界,而我卻不是你的全世界的深刻哀怨。一顆典型的玻璃心。我試圖去改變,嘗試去尋找答案。
后來無意中我真的得到一個答案:
其實,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格子間里努力地生存,生活著。當我們不斷地去猜想別人的動作為什么與自己不一致,并為這種不一致而感傷,那是不明智的。就像再親密的戀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一樣,每一個都需要有自己的時間去處理自己的事情,只是大家的空閑時間排序不同,因此就留下了你的孤獨。
同時我也發現了一個情況,這是我一天之中,回到了自己的時刻。
經過了一次次思考和糾結之后,對于這或長或短的孤獨,我學著去享受它。有時選擇符合心情的小說來看,讓孤獨泛濫,真真切切地讓它霸占著這段屬于自己的時光。有時選擇綜藝節目來看,轉移注意力,給自己補血。有時選擇雞血文或干貨來看,讓孤獨變孤單,利用這段時間去充實自己。
從原來的恐懼到后來的來著不拒,我學著去處理它,讓它成為自己的專屬時間。
慢慢地,有時間孤獨了,就告訴自己收起對孤獨的恐懼,想起喜愛的繪畫了,那就拿起畫筆,一個人耐心地涂涂畫畫,結束作品的時刻,也很滿足。想澆花就澆花,想發呆就發呆,想看書就看書,想寫作的寫作。一切的事物像是沉靜下來,與你一起去創造一段屬于你的有效時間。
所以下次當我們走進孤獨,可以像遇上美食一樣,懷著愉悅的心情去享用它,或許會收獲有不一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