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銅鏡真偽辨析
對中國古代銅鏡真偽辨析的過程是一個知識信息累積和使用的過程。知識的累積著重于多看(書、資料、實物),多想,多對比,多請教,多總結。知識的使用,是當你面對一面具體的銅鏡需要辨別真偽的時候,調動平時所積累的知識信息,迅速進入臨戰狀態的素質能力。這個過程要遵循一看、二想、三摸(掂)、四敲、五嗅的基本順序,同時藏品想送至國內一線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國嘉德等),亦可私下推薦。可詢,一五二。四零一八,四七二二。徐女士!還要綜合知識判定后否決或者肯定的原則。拾漏是收藏領域所有收藏項目最刺激人的原動力之一,但總想拾漏的心態卻是上當受騙的心理基礎。以臨戰經驗豐富的專家,銅鏡鑒賞家、愛好者相結合,現場拿真贗實物演示、講解,辨析是迅速提高鑒別水平的最佳方式。?
一、概述?
對于古代銅鏡的鑒賞和收藏,銅鏡的真偽辨析是首當其沖,不容回避的攔路虎。此問題不解決,對于收藏、研究、投資等諸多后續問題,就無從談起。古銅鏡真偽辨別,具有相當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真品青銅鏡?
1、中國古銅鏡具有廣博的地域性,由于不同地區文化傳統、自然條件、土壤、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出土銅鏡帶有明顯的地域差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坑口”。這種現象增加了鑒定真偽的難度。?
2、中國古代銅鏡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度。中國古代銅鏡有四千年的發展歷史,不同歷史時期的銅鏡,都具有那一時期的時代特點,包括文飾、銅質、型制、銹色、厚薄、鑄造特點等時代特征。這種歷史的深度和廣博的地域性交織在一起,使得銅鏡的真偽辨析,顯得更為困難復雜。即使同一朝代、同一時期,但不同地區出土的青銅鏡,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
3、由于種種原因,出土后的特種工藝品和其在沒入土時的原始使用狀態相比,產生了很大的差異,有些甚至面目全非。這種銅鏡出土極少,特征難以把握,且價格不菲,極大的增添了辯偽的復雜性。?
贗品銅鏡?
相對字畫、瓷器,古銅鏡贗品出現的年份較晚,大約在清末民初才開始有人為暴利仿制古銅鏡。那時的規模小、數量少、技術水平差。我們現在所見的古銅鏡贗品,大概都是在近十年內才出現的。?
1、贗品銅鏡現在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和檔次,產地遍及全國。故此,贗品銅鏡也具有了人為的地域性差別和特點。?
2、贗品銅鏡最遲在清末民初出現,雖然時間較短,但不同時期,不同坑口、不同工藝特點的贗品銅鏡是客觀存在的,這給鑒別贗品銅鏡增加了相當的難度。?
3、工藝水平越來越先進,工藝周期越來越短,甚至電腦制版雕刻,也已經被用來制造假銅鏡,使人防不勝防。?
4、巨大的利益刺激,造假的規模越來越大,贗品充斥全國各大市場,已經達到了猖獗瘋狂的地步。?
5、賣贗品的技術手段越來越高,故事編的越來越離奇,新手往往受騙。?
二、古代銅鏡的真偽辨別?
不管銅鏡辯偽的問題多么復雜,難度有多么大,“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卻是收藏界永恒的真理。以我個人常在收藏第一線的心得體會,銅鏡的辯偽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知識信息的積累和使用過程,下邊就這一過程分開論述于后。?
銅鏡知識信息的積累?
(一)多看?
這里的多看有兩層意思:首先要多看銅鏡資料,包括各種書籍、論文、圖錄、拓片、圖譜等。從一定角度講,誰占有資料全,理解的最深,鑒賞水平就最高,上當受騙的幾率就小。知識要了記于心,厚積薄發。另外要看青銅實物,不但要多看真品,還要多看贗品,將其特點牢記,積累豐富的實戰經驗。?
(二)多思多想?
多思多想是一個調動大腦知識積累成果的過程,知識的積累是平時多看多想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把平時積累的知識吸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到了這種境界,當實物在前,你才能調用所需的知識來論證實物的真偽。?
(三)多問多學?
這里的多問多學,主要是學習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具體講就是要向有經驗的人學習。每個鑒定收藏家都有自己獨立特行、卻行之有效的方法。要經常向這些人學習,把實踐知識和書本內容結合起來,才能獲得對付贗品有效的武器,否則,總是紙上談兵。同時還要多學多問有關贗品的信息,包括作假手段、產地及特點,這樣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四)多交流?
把經驗豐富、始終活躍在銅鏡收藏第一線的收藏家、專家、鑒賞家與銅鏡收藏愛好者相結合,拿需要鑒定的銅鏡實物,以鑒定會的方式,進行現場真贗鑒定、問答、講解、演示,是幫助銅鏡愛好者迅速提升鑒別能力的有效方式和途徑。?
三、具體鑒定一面銅鏡?
具體鑒定一面銅鏡要遵循一看、二想、三摸(掂)、四敲、五嗅的具體操作程序,分別詳述如下:?
(一)看?
這里的看和前面的看不是一個完全等同的概念,這里看到的是一面具體的銅鏡。通過邏輯思維把積累在大腦里的綜合知識調出來,有其特定的看的順序。首先,要看銅鏡的總體氣質。假鏡子不用上手就會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收藏界有句話叫“開門見山”,其相反的感覺就是“不開門難以見山”。在這種“開門”、“不開門”感覺的指導下,接著還要看銹。一件銅鏡入土數千幾百年,其銹色堅硬自然,層次分明,即使使用最先進的作銹技術,仍有很多破綻。所以從銹色判定是關鍵的一步。三要看文飾,假鏡子由于鑄造工藝和古代的不一樣,缺乏一種古色古香的韻味。四要看形體、表象,現代的磨削加工工藝和古時的磨礪技術,有著極大的差別,有經驗的一看就知道。第五要看鑄造。古代的鑄造工藝,因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時期的特點,這些鑄造特點,在銅鏡原始鑄造面上留下非常清楚的鑄造工藝特征,而假鏡子均為現代工藝制造,不會超過十年歷史。六要看銅質。唐漢戰國都以高錫青銅鑄造。質地硬脆,銀光熒熒,易破碎。唐以后使用高鉛銅鑄造,銅質紅、黃。銅質軟韌,這就是漢唐多爛鏡,而宋金少有爛鏡的原因。?
(二)摸(上手)?
1、掂。制假工藝不能完全以假亂真的一個大難題就是重量。古銅鏡埋入地下上千數百年,因化學反應,其銅質疏松,重量變輕,新仿者難以達到這種水平。所以有經驗的愛好者上手一掂就大致可判定真偽。?
2、摸。銅鏡作偽的重要步驟是作偽銹,很多偽銹都是用各種膠水調和顏料涂抹上去的,強度是個大問題,所有能用手抹掉的銹,極有可能是作偽的。?
3、刮。某些偽銹有相當的強度,光憑手摸不行。如賣主同意,用刀輕輕刮削,偽銹就更容易識破。?
(三)聽?
經過千百年后,銅鏡質地疏松,使得聲音安啞發悶;新仿則質地細密,火氣未褪,聲音自然洪亮如鑼。二者差別極大,是判定銅鏡真贗的有效方法。?
(四)嗅?
聞銅鏡的氣味。偽鏡離不開化學原料,以鼻嗅之則有化學原料的味道,缺乏真品的泥土之氣。還可以取銅銹一塊,以火燒之,假銹會燃燒,產生帶有強烈的化工味道濃煙,真銹則無。?
(五)想?
在以上鑒定過程中使用平時積累的知識,進行邏輯判斷。要把握一個“窮盡”的原則。即把你腦子里所儲存的相關知識盡數調出,傾其所有,保證萬無一失。控制撿漏心理的出現,什么時候撿漏心理主導了你的情緒,鑒定程序就會亂套,那離你交學費的時刻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