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的很多用字,在現代人眼中并非生僻字,但其讀音卻與現代大為不同。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梵文的音譯上。
由干誦經是口耳相傳,所以較多地保留了古音(有的也可能發生了變化),所以與現代日常讀音不同。下面舉些常見的例子。
“南無” 【 ná mó 】
這兩個字最為常見,經常出現在各種佛及菩薩的名號之前。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等。它們是梵文 [namas] 的音譯,表示對佛及菩薩的尊敬或皈依,佛經中讀為ná mó,而不應讀nan wu。
“阿” 【 ā 】
此字在佛經中讀ā,而不讀e。如前面提到的“南無阿彌陀佛”。此字在佛教咒語中也經常出現。
“摩訶” 【 hē 】
這個詞也經常出現在一些佛、菩薩的名號之前,其意譯為“大”。如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訶迦葉”,就是指“大迦葉”。又如佛教天臺宗的經典《摩訶止觀》,漢語就是“大止觀”。其中的“訶”字,不讀ke,而讀hē。
“葉” 【 she 】
此字在佛經中也不讀做 ye,而讀she,與“葉公好龍”中“葉”的舊讀同。前面提到的“摩訶迦葉” ,正確讀音為【 mó hē jiā shè 】。
“般若” 【 bō rě 】
這兩個字經常和“波羅蜜”連用,而成為“般若波羅蜜”。“般若”譯為漢語是“智慧”的意思,是梵文(prajna)的音譯。由于其含義繁多,屬于“多含不翻”,故保留其梵音。其音不讀作ban ruo,而讀作bō rě。“波羅蜜”譯為漢語是“到達彼岸”的意思,為佛教的“六度”之一。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可以使人脫離苦海,到達彼岸的方法。“般若波羅蜜”意即用智慧破除煩惱的若海,到達快樂的彼岸。
“多” 【 da 】
這個字是接著上面說的,在佛教中有一部著名的經典,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中的“多”字不讀duō,而應讀作da。因為這個“多”字的音是跟著“般若波羅蜜”的,是一個尾音,此經結尾的一句話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 da】。將“多”字與前面的“般若波羅蜜”分開,將此字讀成duō是不對的。
“伽” 【 qie 】
這個字現在也經常遇到,主要也用作外來語的音譯,一般情況下讀作jia,如著名的天文學家“伽利略”。但此字在佛經中不讀jia,梵音應讀作qie。如很多寺廟里都供有一個菩薩,名字叫“伽藍菩薩”,那個殿叫“伽藍殿”。所謂“伽藍”是指佛教寺廟,是梵文“僧伽藍摩(samgharama)”的簡稱。所謂“僧伽”就是指僧人,即和尚。所以“僧伽藍摩”就是指和尚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寺廟。“伽藍菩薩”是專門守護寺廟的菩薩。此字也經常出現在佛經的咒語當中。
“行” 【 heng 】
我們經常說的“道行”以及佛教中“大行普賢菩薩”中的“行”,“菩薩行”【 hèng 】,“修苦行”【 hèng 】,“萬行”【 hèng 】, 意思為“功夫”。“地藏本行”【 hèng 】,“行愿”【 hèng 】,“德行”【 heng 】,都不讀作xing,而讀作heng。
“日” 【 zi 】
此為咒語用字。讀音應為zi。出現最頻繁的是在佛教《普供養真言》(“真言”,意即咒語)中。
“土” 【 dù 】
“佛凈土【dù】、國土【dù】 、佛土”【 dù】 中的“土”應該讀為dù,而不能讀為tǔ。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七寶,沒有土,讀tǔ是錯誤的。
啰 【 la 】、嚩 【 wa 】
佛經中還有一類加口字旁的,有的也不能念半邊。如“口”字旁加一個“羅”字要讀1a,“口”字旁加一個“縛”讀wa,等等。這些在佛經中不勝枚舉。
“加被” 【 pī 】
意為“加披”。
“那” 【 nuó 】
此字經常出現在佛經咒語和一些佛的名號中,如佛經《八十八佛懺悔文》中的“南無那羅延佛”,要讀作nuó。
“他” 【 tuō 】
此字常讀作tuō,為佛經咒語中的常用字。
“那由他” 【 nuó yú tuō 】
“樂” 【 yaò 】
聽法”的“樂”,意為喜歡的意思,音yaò ,不可讀作lè或yuè。
“隅” 【 yú 】
“系” —— “系念”的“系”讀為【 xì 】,如果是動詞應讀為【 jì 】。
“樓觀”的“觀”應該讀【 guàn 】 。
“無間 【 jiàn 】 地獄”。
“上報四重 【 chóng 】 恩”。
“目揵【 jiàn 】連”? 有師兄校閱過原譯本的影印版,發現不是“目犍(jiān)連”。
“大乘佛法”的“乘” 【 chéng 】
中國春秋時晉國的史書稱“乘”【shèng】,后通稱一般的史書:史~。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