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主題《其實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
本周主題讓我想起了多年前自己在QQ寫下的簽名,也是我對本周主題的闡釋:
生活就是這樣:你積極它便陽光,你消極它便暗淡!
那么我的世界有生命和溫度嗎?
從畢業(yè)到結婚之前,我的生活就是按照“生活就是這樣:你積極它便陽光,你消極它便暗淡!”這句話去踐行的,那時對生活充滿希望,積極樂觀,更多笑容,有了小孩之后,時間被家庭和孩子占據,鮮有屬于自己的時間,一直沉悶在照顧家庭和自我提升不能平衡的失落感中,孩子2歲半后,重新擇業(yè),換行換崗,絕大部分注意力和時間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兩年的努力,當初的目標也如預期甚至超過當初的預期實現了,但整個過程感受最多的還是累和幸苦。讀了本周的主題,細細想來不論是生活和工作感受的累和幸苦,歸根到底還是自己對待世界態(tài)度的問題,因為定義為累和苦,腦海中便潛藏著默認意識,表現在工作中就是一有任務心里默認發(fā)出的聲音就是我不會、不相信自己可以學會、我寫不出來這個功能、生活中表現為又來一件麻煩事,又要占據我的時間,真討厭。所謂一念一世界,因為注意里都集中在消極面,類似“孕婦效應”,就會收集和應證生活和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都和累和幸苦關聯。才會常有遷怒娃爹,認為他是我累和幸苦的源頭,事實是就算娃爹不存在,這些問題依然不會自動消失,是我自身出了問題,需要修復和升級,不解決,這些問題會周期性出現,一直跟隨。
關于自證預言:
最近工作中新做一個項目,加班很厲害,連續(xù)兩周,確實感覺有些疲憊,更覺壓力大,感覺到壓力時,心里就會很煩躁和抗拒,認為leader著急催促、改變需求都是在針對自己,更給自己添麻煩和累,注意力都在累和壓力上,世界也變成累和壓力的世界,在反觀其他同事,他們的任務比我重,但做起來不僅輕松、快、還能多出玩的時間,下班也可以早走,他們的世界是輕松的,沒有壓力的,而我的世界卻充滿了壓力和不滿,任務完成的效率不僅沒有同事高、還加班,弄的自己身心疲憊,加班占去太多個人時間,導致用于鍛煉和個人提升的時間都沒有了,所以心里更覺不爽,不爽的原因恰是認為壓力有損健康,當我這樣認為時壓力在我的世界就真實存在且正在損害我的健康,也就是老師說的有害的不是壓力本身,而是壓力與觀念,認為壓力有害健康甚至致命的組合。leader安排任務時我的世界默認回應就是,我做的出來嗎?這個有難度,而不是我相信自己可以搞定,當生活再接踵而至一件新問題時我的世界默認回應又是這件事好煩又要耗費我用于大塊提升的時間,而不是我相信自己可以搞定。在這樣的世界模式下,只要生活和工作出現的新問題我都會將這些問題納入是導致我累和幸苦的因子。在這樣的自證預言下,我的世界就是認為的那樣回應著我的累和幸苦的感受的。類似在劉潤老師那里學到的結果偏見。
反轉狀態(tài):
1、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后,想起老師說的要給事情賦予意義:目前工作完成效率低、壓力大、加班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代碼些少了,缺煉,工作安排的任務正好是刻意練習提升的機會,越有機會練習當然也就越能熟練掌握,那么離同事那種輕松工作的狀態(tài)還遠嗎?新項目趕進度,做的任務會越來越多,不僅可以鍛煉自己在大強度下工作的能力還能快速提升編碼技能,積累要高薪的底氣,何樂不為呢?
2、因為自證預言和結果偏見的心里作用,不論是自己還是孩子,都要多鼓勵,多肯定相信自己可以搞定,如老師說的:“你真的能夠學好的前提是,你相信自己可以學好,無論是面對孩子還是自己,信任這種東西雖然嘴上不說,但是通過你的語氣和態(tài)度,人們是能夠感受到這句話背后的信任的,這個世界是不缺少風涼話的,缺少的是鼓勵和支持”。在孩子面前多說有溫度的話,溝通交流多傳遞積極的感受,而不是將孩子當作你的訴說消極情緒的對象。以身作則,你希望孩子學好就傳遞積極東西給他。
3、生活是有生命的,有溫度的:你積極它便陽光,你消極它便暗淡。世界是有生命的,有溫度的,你如何對待它,他就如何對待你,你也有機會選擇自己生活的世界。你周圍人對你的反應,其實是你在他們身上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