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諸多曬18歲的,起先沒在意,后來不禁疑惑,目的是什么呢?這似乎是一個很好解答的問題。紀念逝去的青春?回憶美好的年輕?憶苦思甜,珍愛現在?
我的青春年華在干嘛呢?
那年,我和瓊瓊,娟娟,梅梅走出了象牙塔,走進了家鄉的小鎮。我和美麗的娟娟幸運地走進了場鎮附近的一所村小。
那是一所新修的小學。第一天到學校報名,我遇到了村長陳元奇,他的女兒恰好在我要任教的6年級。給孩子報名注冊時,陳村長表達了歡迎之意,同時也提出了希望。從他嘴里,我得知該班之所以由我來接手班主任,是因為原老師張永碧考上了教師轉正班,要學習幾年。家長們對張老師感恩戴德,很是不舍。據說張老師是個特別負責的老師,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因而她所帶的這個班學習成績在村小系列是名列前茅的。
看來我這個接手的丫頭老師注定要頂著壓力帶這個班了。不過,壓力得變成動力。初生牛犢不怕虎,我開始了認真備課,認真教學,并在劉老師,父親的幫助下實現了角色轉變。班級從一開始即運轉正常。
具體教學過程中的苦辣酸甜,我今天不想贅述。我想說說其他難忘的事。
因為時間關系,校園的操場那時還沒有平整,形成了中間高,兩邊低的格局。主任教師劉老師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塊好的活動場地,發動全校師生開始了平整操場的活動。于是每天下午,老師們便帶著孩子們用鋤頭挖土,用鐵鍬鏟土,用竹制的兜子抬土。依稀記得,我們當時將挖下來的土,一兜一兜地抬過機耕道,再抬過田埂,最后倒在踏水橋附近的農田邊。每天下午往返若干次,師生的手都起泡了,腳酸軟了,奇怪的是老師孩子們竟然能以苦為樂,干得賣力得很。經過較長時間的勞動,操場兩邊的高地終于被挖平。孩子們終于有了課間活動的天地了。
不幸的是由于新修的教學樓說是危房,學生住著不安全,需要維修。于是全校上上下下只好轉戰東西,到附近找民房上課。我和劉老師的班在踏水橋找了一間民房上課。那時,踏水橋附近沒有今日的繁華,我們所租的房子附近,還是大片的農田,成片的柑橘樹。柑子開花的季節,濃香陣陣,沁人心脾。孩子們背對著公路,聽老師在臨時安放的黑板前講課,竟然也可以進入狀態。
鄉村最好的時光在放學后。小學生不上晚自習,大約下午4點鐘就放學了。我住在學校里,開始了寂寞而快樂的留守生活。寂寞的教學樓里,住著3家平凡而善良的人,兩家劉老師和他們的子女,我。放學后,我一般都會到附近閑逛,看田里的秧苗,明晃晃的堰塘水,或光禿禿或墨黑的樹,聽農家汪汪的狗叫聲和咯咯的雞叫聲,一切都那么美好。有時會到學生家家訪,或者把學生叫到我的寢室免費補課。那時,做得最認真的是自學充電。寂靜的校園,一盞白熾燈,一臺忍痛買下的電子琴,暗紅的實驗桌,陪伴我走過了一個個讀書寫作的夜晚。窗外那幾棵搖晃的樹影,不時傳來的青蛙叫聲,總能給鄉村的夜晚帶來溫馨的樂趣。
那真是一段難忘的生活。美好的日子總是短暫的,三年后,我調到了中學,開始了另一段開心的生活。可那段時間養成的笑對生活,適應環境,認真做事的習慣卻讓我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