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藝術,它起源于意大利,初衷便是反抗工業社會與消費主義。那么這種反商業的藝術到頭來有沒有市場價值呢? 不妨與大家來聊一聊。
用最廉價、最樸素的廢棄材料——樹枝、金屬、玻璃、織布、石頭等作為材料,通過創作,給這些無意義的物品賦予意義。貧窮藝術更像是一種態度,它希望自己能保持著不穩定與流浪的狀態。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幾件貧窮藝術的代表作品。
雅尼斯·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貧窮藝術的倡導人之一,極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1969年在羅馬展出的一個作品,把12匹馬牽進了畫廊。這個舉動令當時的藝術界一片嘩然,在那個年代,算是非常先鋒的思想。
喬凡尼?安森莫(Giovanni anselmo) 該流派的另外一位大拿的作品 《Senzo titolo》 , 1968,大家都叫它吃東西的雕塑... 這個是如假包換的生菜,修復學的老師說展覽的時候菜是需要定期換一下的,去門口超市里買個就行...
舉了這兩個的例子,大家或許可以感受到貧窮藝術的創作手法是有些詼諧和詩意的,藝術家希望能給冰冷高雅的展覽空間帶來一些生機甚至是味道(例如馬的粑粑),引導人們重新看待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但由于所用的材料不易保存,確實不適合私人的收藏,不過藝術市場中很大一部分買家是博物館和私人基金會,對于它們而言這些作品是適合入手的。
個人覺得,貧窮藝術這類作品適合的歸宿其實是博物館,因為它在創作的時候已經考慮到了展覽場地,高雅清冷的藝術場地和生機勃勃的創作材料,這種對比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材料不能再修復,博物館可以進行資料的保存,拍攝作品保留影像,做成資料片進行展覽等,都是能使作品流傳下去的有效手段。
最后再來說說“想法多于技術的藝術。但是這種“走心”的藝術的市場價值到底在于哪?
在1900年以后畫家們開始想表達自己,不再想在實物與觀眾之間充當中間人,與之同時,圖像也被漸漸弱化,產生了立體派的畢加索與抽象派的康定斯基等。對于這些藝術家來說,放棄可辨的形體,這背后有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眼前的世界根本不真實,而是另一個真實世界的外在表現和偶然投射,現實世界的背后是種神秘的抽象。因為現實世界的偶然性太大難以成為最終的答案,所有每個藝術家都去探尋自己的世界,而每個人的意見都不會相同。
有別于古代藝術家身前默默無名,死后聲名大噪的市場規則,當代藝術的特點是藝術家與我們生活在同一時代,他的作品素材往往是當下社會的問題,這些藝術家像是一面鏡子在折射著世界上的政治,文化,戰爭種種的這些問題。經過深度的思考,藝術家們往往會提出新的觀點與哲學思想。比如博伊斯反思戰爭,創造出了著名作品《油脂椅》,提出了暖性社會的構想。
大眾通過作品可以關注到這些問題,打開視野,,產生共鳴,進行思考。他的價值便在于此,所以藝術家的作品也能受到市場的認可。另外看到西方社會的現狀,民眾對當代藝術的關注程度覺得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播,會有越來越多人欣賞當代藝術,畢竟對于新鮮的事物保持好奇心,思考不了解的事物是自我成長和學習的一大途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