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為虛偽,不是真心實意的言語,行為,藏住動機和內心不一致的表達
飾為裝點自己,故意表現(重點在故意二字),裝,炫耀,蒙蔽本意的
當我發現今年在意識和行為上的去偽飾變化的時候,我已經走了一段路了。
我好像不容許再向外呈現什么的時候有偽和修飾的成分,一旦被我察覺,我寧可停止做這件事,比如發朋友圈想故意表現什么的,哪怕其中有記錄場景,記錄思想,記錄感受等記錄的訴求的本意存在,但是摻雜了飾,便會猶豫,停下來,不讓它出現或者用私密的方式保存。
意識里的去偽去飾在一開始并沒有被列為目標,好像有些路,走著走著風景就出現了,一開始并沒有計劃去看這個風景的。
當然,以往,虛偽表現也并不明顯。華飾更是很少,因為平凡自卑,更多的是把自己收起來藏在殼子里,兩只眼睛略帶遲疑不安的盯著外面,伸手伸腳都是畏畏縮縮,更不可能去怎么夸張的表現。但是有些事情非常奇特,那些表現雖然被自卑牽扯著,但是內心卻還存有那表現的欲望,也想有那么一朝一時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表現一番,當然是以“隱約”的方式。
裝富?沒有。炫美?沒有。裝有才,更沒有。好像是沒得什么裝了,但其實不然,也總能在自己身上挖掘出來能裝得地方,裝斯文、裝淑女,裝幸福,裝安穩,裝學問,裝幽默,裝淡定等等等,如果沒有看的見的物質的裝,就用看不見的精神情感來裝。
裝、想向外表現有時候別人一時看不出來,但是裝的念頭是如此的強烈的存在于我向外的時刻。細問自己每一個想向外呈現的東西,是不是總夾雜著絲絲縷縷的期盼,那期盼是什么?外在的回應!別人的認可!他人的羨慕、同情或者共鳴。由此來看自己的需求是不是得到了滿足。如果得到了回應,想必像是受到了鼓勵,下次繼續包裝的更美好,更有意思,更加感人,贏得更多的回應,得到更大的滿足。
如果沒有得到回應,欲望讓我改變策略,換一種包裝手法,看能不能獲得多一些的回應。
所以在對外抱著期望時無論是滿足了或未被滿足,那個越來越失真的面貌便出現了。
失真的狀態會比較危險。假象會蒙蔽自己。警覺后是想回到自然和真實。
裝和真實呈現是有區別的,別人未必能看出來,但是自己一定知道。都說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
要裝一定是一個容器里還缺東西,需要用點什么來填補,讓人看起來是滿滿的。
那和內心充盈的外溢,是不一樣的。
自信的張揚就是一種能量的外溢,能量的自然散發,非常美,當你感受到,就是春風拂面的感覺。所以我總是驚艷于舞臺上忘我的舞者,忘了世界,忘了觀眾,忘了存在)但是這和在自卑的底色下那些按捺不住的表現尋求認同可能完全不同。
我要這樣做是自己興發感動的自然流露?還是要憑借這樣的表現去掩蓋自卑,顯示自己“還不錯”,以滿足自己的虛榮?需要拷問自己。
而我已不需要拷問,自覺一思一念一出,便知底細。于是,于心便莞爾一笑,于外絕不呈現。因為呈現便是虛偽的東西,當然外人看不出來,但是自己知道,對內在的覺就不允許自己這么做了,存真是內心的需要,是自然的選擇。
如果是真實的感動,真實的情緒,真實的思考,真實的記錄,不加修飾的,擠掉向外求的欲。我選擇呈現出來,我接受自己的呈現。否則選擇私密。自己說給自己聽就可以。
不斷擦拭自己的內在,更清晰,讓它更明亮,讓自己看的更清楚。
看清楚,會讓很多事情好辦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