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4月10號上午,夏駿教授開講《陽春三月話詩意》,實際是告訴我們作為名師怎樣去做一個講座。教授的淵博知識吾輩仰而敬之,教授的睿智、幽默把原來以為干枯內容講到結束超時20分鐘還覺意猶未盡……教授所述講座的三個境界,我更愿把它比作戀愛的三重境界……
? ?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 ? ?夏峻教授從實例說起,講座要符合“科學”、“合理”、“有度”三個面;要圍繞主題提煉關鍵詞;要把關鍵詞整合成體系;要針對關鍵詞展現內容……這一切主要是支持材料,框架搭建便可以完成講座……
? ? ?不過即使這樣,這也只是像戀愛開始時的牽手、輕觸;想細辨美人顏,仍有朦朧的輕紗相隔,看似清晰,觸之不及。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做講座往往是來自“上級”的行政指令:你,參加名師提高班,學有所獲,給學校亦或全區老師做個講座吧!這樣為完成任務的講座又何談有深度,有寬度,有溫度?
? ?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 ? ?美好的相遇成就浪漫的相知。在一步步相知中,越發明晰要做好一場講座,需達到4重境界!4種力量!
? ? ? 第一重境界:吸引力!
? ? ? 著名學者胡適在一次演講時說:“我今天不是來向諸君作報告的,我是來‘胡說’的,因為我姓胡?!边@個開場白既巧妙地介紹了自己,又活躍了場上氣氛,堪稱一絕。 一場講座,如有這樣一個絕妙的開頭,勢必抓住所有聽眾聆聽的熱情……
? ? ? 第二重境界:說服力
? ? ? “夏而風清至,峻而英氣來”。夏峻老師講座中自然穿插的古今中外趣聞、時代感信息傳遞、蘇州文化的巧妙融合,更是精彩的詮釋了講座內容要好,更需講者采用多樣的表達方式,才能達到講者與聽者“相看兩不厭”的境地……
? ? ? 第三重境界:感召力
? ? ? 當一場講座中,主講者能似“青青楊柳”把高深理論內容“著地垂”;又能似“漫漫楊花”把精彩有趣內容“攪天飛”,用自己的真情渲染,何愁講座會沒有感召力?
? ? ? 第四重境界:影響力
? ? ? 相遇的有情人更多是被表象(外在的顏值、物質基礎等等)所吸引,當走進熱戀中后,就渴望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說了一半的話……對方都能了然于心。可現實熱戀中這樣的情景并不多見,尤其是男人會在此遭遇種種挫敗,像夏教授上午所講“車的對話”……讓感情持續增溫,只有了解女孩兒內心需求。講座者如準備講座時,先了解聽講人的大致層次:是新教師,還是名師?是教育發展走在前沿的發達一線城市,還是基礎教育迫切需要提高引領的農村薄弱地區?根據不同聽講者的需求,準備不同講座內容,就會讓聽者有“醍醐灌頂”之功效,有“更上一層樓”之驚喜,有“一覽眾山小”之豪情, 有“直掛云帆濟滄海”之壯志……
? ? ?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 ? ?要把一場講座做好可能難度不是特別大,但是要做“精”就需要像做一碗值得回味的蘇州面一樣具備4個元素了……
? ? ? 首先,面要新鮮。就如夏峻教授講座中提到的甄嬛體、都教授、太陽的后裔……這些新鮮的素材穿插與講座中,撲面而來的濃濃的時代氣息,令人耳目一新……
? ? ? 其次,面要調味,是“雜醬面”,還是“蘇州面”,需要用不同的鹵來調不同的味。
? ? ? ?在講座中加入一段提升講座內涵的“名言經典”,一首文質兼美的歌曲,一部能輔助解讀要點的電影片段……無疑都可以成為調面的“鹵”,制出“精彩的一場講座?!?/p>
再次,蘇州面在制作時一直在大骨、雞架、仙貝混合熬制的湯中熱滾慢煮。講座素材中深層積淀的文化內涵、精神指向、文化精髓,不都是用來熬制精彩講座的一鍋“高湯”嗎?
最后,面入碗,淋“澆頭”,可以享用了。當我們將講座內容的素材更完善,語言更精妙,內涵更深刻,文化傳承的底蘊進一步呈現,不就是淋上了美味的“澆頭”嗎?
具備了這四個要素,是否就可以進行講座了呢?不然,夏峻教授在講座中說,講座座內容要像太湖石的“透”——回歸主題本身,明晰基本架構;“瘦”——合理剪裁內容,把握受眾需求;“漏”——留白翻轉課堂,鼓勵學員參與;“皺”——創設問題情景,懸念節奏起伏。
一場做“精”的講座,會像美味的蘇州面令人口齒留香,會像耐人賞玩的蘇州盆景,看外形既自然天成,又風格獨特;看內涵既返璞歸真,又陽春白雪……
懷著“相遇”的美好,走進“相知”的愛戀,步入“相守”的承諾,讓自己具備做好一場精彩的講座的能力。如此,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