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中國的疫情情況已經趨于穩(wěn)定,但海外其他國家的疫情開始爆發(fā)。光意大利一個僅有6000余萬人口的國家,感染人數(shù)在短短幾十天就確診4.7萬人,看著這些不斷上升的數(shù)字,我們在國內都感到膽戰(zhàn)心驚。
內心慶幸我們是在中國,慶幸我們是中國人。疫情爆發(fā)之后,中國能迅速做出各種措施阻擊疫情的發(fā)展速度。全國各地的白衣天使們無畏生命,支援武漢。在應對困難應對危機狀況之下,中國強大的執(zhí)行力讓許多國家都表示非常羨慕,為我們的祖國感到自豪,為身為中國人感到驕傲。
耳邊響起《義勇軍進行曲》中的歌詞,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我們萬眾一心,前進!
疫情期間除了滿滿的感動外,我還注意到,經歷了這次黑天鵝事件,我們的心理需求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這個變化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層次。首先,當疫情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心神不定,不知道疫情什么時候結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
大家意識到,人生總是會發(fā)生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沒有任何的征兆,說爆發(fā)就爆發(fā),一點都不會和你商量,就像有句話說,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接著,隨著疫情的全國蔓延,出入監(jiān)控的越來越嚴,復工一拖再拖,人們感到悒悒不樂,憂愁不安,心里郁悶。擔心自己或家人會被感染,擔心自己的未來。
最后,豁出去了,心想反正也不能做什么,老實呆在家里就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心態(tài)泰然處之,學習、刷劇,思考人生,頻出金句段子和小視頻。
疫情期間這些心理的變化,會引起大眾的理財消費欲望又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呢?融 360 維度調查中,超 6 成受訪者表示會更加趨于理性消費,僅有 11%表示將擴大消費。超過 7 成受訪者表示今后會增加重疾險、醫(yī)療險等保險產品消費。在意外面前,合理理財是很多人規(guī)避風險的方法。
從調查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選擇保險、銀行儲蓄、銀行理財、基金的受訪者分別為 75.08%、41.75%、32.04%、24.92%。 其中,特定人群對保險產品的熱情要高于其他人群。
網易定位攜手央視市場研究(CTR),基于網易定位與 CTR 共創(chuàng)的 EZ-Tracking 極速調研系統(tǒng),累計訪問近萬名真實消費者,通過分析其在疫情期間的時間花費、消費行為變化軌跡及未來態(tài)度預期,撰寫了《2020 新冠疫情消費者行為態(tài)度影響與趨勢報告》。
從報告中發(fā)現(xiàn)消費者投資理財熱度不減,消費者在投資理財行為上的時間花費呈現(xiàn)較高的上升幅度,且其中有 54.7%的人群表示自己在疫情結束后將延續(xù)增加在此項行為上的時間花費。同時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低線城市消費者在投資理財行為的改變相對更大。
從以上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來看,面臨大災大難,越來越多的大眾更關注個人健康,需要安全感,更趨向保守。
為什么大眾理財消費的觀念偏向更穩(wěn)健安全系數(shù)高的產品呢?
根據(jù)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面臨人生中的重大負面性事件,如地震海嘯、親人亡故、事業(yè)受挫、婚戀失敗等,一般會經歷拒絕/否認-->憤怒-->協(xié)商/迷惘-->沮喪-->接納五個階段(Ross & Kessler,2005)。
《消費心理十四講》書中有個特別形象的比喻,說消費者的心理過程宛如一條潺潺流動的小溪。這條流淌在每個人心中的小溪由認識、知覺、感覺、意志和行動組成。
書中講到人的心理活動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心理活動是時刻不停變化著的,永遠不會處于靜止狀態(tài)。二是心理活動很復雜;是一個充滿力量的獨特生命體。
所以,人觀念的變化,不是一朝一夕,也不完全是個人行為。它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人類是群居動物,彼此之間的社會關系緊密關聯(lián)。影響我們消費者行為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因素、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的影響。
文化因素的影響包括生活方式、價值體系、傳統(tǒng)和信仰等。如中國李寧的國潮品牌的產品定位,獲得了 95 后 00 后的追捧。
社會因素的影響包括群體、家庭、社會角色和地位等。如我們買東西,對身邊朋友推薦的商品更信任。
個人因素的影響包括年齡、個性、觀念和價值觀。我的地盤我作主,選擇彰顯自己個性的品牌或商品。
疫情期大把空閑時間,可以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悟出許多人生道理。
“疫情告訴我們,要理性消費,切勿不可盲從。不要聽信謠言,盲目購入”。
“疫情告訴我們,健康的身體,才是開展一切的保障。”
“疫情告訴我們,在沒辦法上班,沒有收入的情況下,有存款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沒有應急資金,生活都不知道如何繼續(xù)。”
“疫情告訴我們,不是工作離不開我們,而是我們離不開工作。想不要被工作淘汰,就必須提升自己。”
“疫情告訴我們,保險在“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情況下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我們看到理財產品的保險、儲蓄、基金產品購買意愿更強,這些產品的特點是收益相對低但穩(wěn)健,給人安全感,對未來有保障,也正好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模型】中的安全需求。
馬斯洛認為,安全需求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yè)和喪失財產威脅的需要。他還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從這些來看,理財消費的意愿變化,其實是人對自己身處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的保護。
經歷了疫情,我們要選擇什么更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呢?
讓我這個從事了20年銀行工作的老司機來給你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1.現(xiàn)金管理型產品值得關注
這類理財產品具有流動性強、風險低、收益穩(wěn)等優(yōu)勢。如: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券商的保證金管理產品、銀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以及可在交易所交易的國債質押回購等。
這類產品的發(fā)行趨勢逐步提高,同時2019年12月,銀保監(jiān)會、人民銀行發(fā)布《關于規(guī)范現(xiàn)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從產品定義、投資范圍、投資管理、估值管理、銷售管理等方面對銀行現(xiàn)金管理型產品運作提出新的規(guī)范,整體與貨幣基金基本保持一致,且在2020年底前完成業(yè)務整改。
嚴格的管理條款,為我們投資者提供了更加優(yōu)質的投資選擇,防止不規(guī)范產品無序增長和風險累積。
2.疫情專屬理財產品
近期,各家銀行紛紛推出疫情防控專項理財產品,資金用于支持抗疫融資需求。 這些理財產品設計較普通理財產品有所不同:部分產品專門面向醫(yī)生、軍人等特殊人群,部分面向所有客戶,在銷售手續(xù)費、管理費等中間費用方面有一定優(yōu)惠,且收益率相對較高。
3.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類似于銀行的零存整取方式,由于基金定投起點低、方式簡單,具有類似長期儲蓄的特點,能積少成多,平攤投資成本,降低整體風險,所以它也被稱為“小額投資計劃”或“懶人理財”。特別適合沒有時間關注股市,但有長期理財需求,又缺乏投資理財經驗的投資新人。
最后,我想說,經歷了這次疫情,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人只有活著,才能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人有了保障,在拼搏的時候才不會有后顧之憂,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借由此次疫情開啟嶄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