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自隋唐開始,運行了一千多年。科舉考試的第一名,俗稱“狀元”,又稱為“大魁天下”,是古代絕大多數讀書人心目中的最高榮譽。
歷史上總共產生了多少狀元,說法不一,有人統計說,歷史上有據可考的文武狀元總共為777人。
一般人的印象,所謂狀元郎,狀元郎,狀元的年紀一般都不大,而且年輕俊朗,這不,明朝初年的郭翀(讀chōng),就因為顏值不高,長得老相,把到手的狀元給丟了。
不過事實上,狀元的年紀有大有小,最小的不過9歲,老一點的則年過花甲(60多歲),甚至年逾古稀(70多歲)。
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一位考了幾十年都未考中進士的小老頭,其殿試時的考卷深得宋理宗的贊賞,被欽點為狀元。感慨激動之余,張淵微賦詩一首《臚傳寫興》:“讀盡詩書數百擔,綠袍今始換藍衫。嫦娥問我年多少,二十年前四十三。”臚傳就是古代殿試第一名的雅稱,從詩中可知,張淵微中狀元時已經63歲了。
不過,年逾花甲的老狀元張淵微卻還不是最老的。唐代的尹樞中狀元時年已72歲,因此又被人稱為“古稀狀元”。這一位才是古代年紀最大的狀元。
當然,唐代科舉考試的第一名嚴格講其實還不叫“狀元”,而是叫做“狀頭”,而且,第一名也不是由皇帝欽點,而是主考官就可以定下來。同時,考取了第一名除了名聲好聽點,遠沒有宋及以后那樣受到那么多的優待。
關于尹樞中狀元還有段十分有趣的故事。那一年,主考官杜黃裳也是第一次主考,沒什么經驗,三場考完后他對眾舉子說道:“諸位學士都是當代才子,有沒有人幫我一把?”應試者總計五百余人,大家面面相覷,猜不透主考官是個啥意思,因而都不敢上前答話。這時,只見考生中的一位古稀老頭上前問道:“不知大人您有什么吩咐?”杜黃裳道:“沒有人寫榜。”老頭道:“我愿從命。”寫到狀頭時,杜黃裳問:“寫誰較好?”老頭一本正經地答道:“非老夫不可!”杜黃裳一時愕然,沉默有頃還是定了老頭為第一。這位老頭就是尹樞,時年72歲。從此,尹樞毛遂自薦做狀元,成為科舉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