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本文為自由寫作營第三周作業,關于“沒興趣=沒能力”的觀點,也是受到寫作營內小伙伴的啟發而寫的。感謝營長馮蕊,感謝每日精進的小伙伴們。
1、咪蒙大人最近寫了一篇《如何在無趣的世界里,做一個有趣的人》,教大家變得有趣的方法。的確,現在有錢的人一抓一大把,有趣則變成了稀缺資源。大家都想變得有趣,都想跟有趣的人粘在一起。可是你知道么,有趣的人往往都是有自己興趣的人,并愿意分享自己的興趣。就好像馬未都先生講文物收藏,蔣勛先生講《紅樓夢》一樣,有趣的人往往自帶興趣點。
2、寫作群昨日進行了一場“如何通過各種嘗試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的個人分享。分享的很真誠,同時也是我這篇文章的直接導火索(真得很感激這位朋友)。對我而言,這就是一個對生活有期待有夢想的個人的興趣探索之路。
探索步驟如下:“有想法→立即行動→放棄不喜歡的→堅持喜歡的”。分享人就是在這種循環往復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并一路堅持下來。但是,等等,好像有什么不對?放棄的真的就是不喜歡的么?能堅持下來的真的就是真愛么?
3、我的觀點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講,沒興趣=沒能力。通俗的說,你不喜歡干一件事,是你沒有能力把他干好。那些你能干好的,能激發你個人小小成就感的事并不一定是你有興趣的,只是你自己給的一個心理暗示罷了。
拿我自己舉例,我曾經對理財感興趣,風風火火的關注了水湄物語、豆瓣三公子、越女等理財界的女神。還網購了很多理財入門書籍。可是沒過多久我就沒興趣了,因為我發現自己是個數學渣,年化收益率都算不清楚,理財讓我不快樂。漸漸的理財就退出了我的行動計劃,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
等等,真的是我沒興趣么。我的情緒我的大腦好像是這么告訴我的。請理智,這個時候不要相信情緒和大腦的判斷,你只是能力不足罷了。李笑來《把時間當作朋友》就講到“這些人不是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沒有興趣,而是沒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4、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對一件事情沒有興趣,準備放棄,請立即追問自己一個問題:“做好這個事情對我自己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價值?答案如果是肯定的,排除萬難也要做好,沒有其他選擇。”
還是拿我的理財興趣舉例,一旦我很肯定的告訴自己,我不是沒有興趣理財而是沒有能力理財的時候,我變得不再矯情,變得關注解決問題和解決結果。我立刻追問自己,理財對我有價值么?我的回答的是否定的。因為目前的我是個全職麻麻加全職主婦,一分錢不掙只管花錢。考慮自己目前的時間成本、精力成本,如何掙錢與如何理財,我必須選擇前者。
5、那么現在談談順序問題。興趣的外衣一旦褪去,事情變得就簡單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命題在這里就轉換成“先有興趣才去做還是先去做了才有興趣”。我的答案是:先去做,做好了,興趣就自然而然來了,然后就會更想去做......逐漸進入正循環。
這里舉一個我練習普拉提的例子,我每周六都會去上普拉提,剛開始自己底子太薄,練的過程中腿抖得不行,十分痛苦,要是以前我會自然覺得沒興趣想放棄。但是現在的我知道是自己能力不足,立刻追問練習普拉提對我有什么價值和意義?普拉提對我而言不僅是帶來體型的改變,更是心肺功能的提高,讓我美的多些更健康些,少去醫院,還有,錢都付了不練也不能退了。天吶,這么大的價值,好了,必須堅持。你看,對于普拉提的興趣就是這么來的。
關于給孩子報興趣班也是這個道理,李笑來先生就說,家長不是要征求孩子意見,看看他對哪個事情有興趣。而是要根據孩子情況,選出孩子最有可能做得比別人好得事情,然后絞盡腦汁讓孩子學,學好了,興趣就來了。
所以,“如何通過各種嘗試找到自己喜歡有興趣的事”,實質上是個人能力與夢想清單的較量。為了讓夢想清單能順利打鉤,一定要盡量避免拿興趣說事兒,多關注執行力與個人能力,多關注事情給我們帶來的價值與意義。
與君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