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說起唐宋文學史上最才華井噴的一家子,讀過書的都會想到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畢竟唐宋八大家,這蘇門一家就占了三個,你讓同一時期的那些文章大家們情何以堪?
就算置之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能夠與之相提并論的,恐怕也只有曹操、曹丕、曹植這一家。問題是,后面這家的家風不太好,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以我們還是聊蘇家的事吧。
父親節(jié)也過了,今天我們就不談蘇洵的父愛如山、教子有方,而是聊聊蘇軾、蘇轍的兄弟情。
2
蘇軾比蘇轍大3歲,兄弟倆從小并肩攜手,長大后更是患難與共。蘇轍說哥哥“扶我則兄,誨我則師”;蘇軾認為弟弟“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甚至說弟弟的文章勝過自己,“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蘇軾你這樣夸獎自己的弟弟可就太過了,整個宋代,你說你的文章排第二,誰敢排第一呢?)
兄弟倆的感情好到什么程度呢?《宋史·蘇轍傳》記載:“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
這是一個相當高的評價。要知道,從古至今,兄弟反目、手足相殘的反面教材比比皆是,曹植、曹丕的例子就不用提了,就拿宋代來說,兄弟同朝者甚多,但像蘇氏兄弟那樣歷經(jīng)患難而始終兄弟齊心的卻很少。
如同為唐宋八大家中的曾鞏,他在朝中算“舊黨”大臣,他的弟弟曾布卻是“新黨”的中堅人物,另一個弟弟曾肇又是“舊黨”的重要角色,因為政見不和,兄弟之間鬧得很不愉快;還有北宋后期的奸臣蔡京,和弟弟蔡卞雖然都是“新黨”,但卻為了利益之爭,后來水火不容。相比之下,蘇氏兄弟的手足情深實在令人感嘆!
3
因為出仕后聚少離多,所以兄弟倆常常是鴻雁傳書,幾十年間,從未間斷。蘇軾幾乎每到一個任所就給弟弟寄信贈詩,僅以“子由”為題的詩詞,諸如《示子由》、《別子由》、《和子由詩》等,就超過100首。
蘇軾喜歡和弟弟開玩笑,在《戲子由》一詩中,他這樣寫道:“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常時低頭誦經(jīng)史,忽然欠伸屋打頭。”意思是,子由童鞋個子太高了,住的房舍又太小了,若伸直了身子,頭便撞到屋梁上了。(蘇軾你這樣損自己的弟弟就不對了,他個子長得比你高也是錯嗎?)
蘇軾和蘇轍的兄弟情深在當時便被稱為佳話。據(jù)北宋時人記載,歐陽修喜歡交友,于是口里常吟誦孔融的詩句“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范仲淹喜歡論兵,于是口里常吟誦韋應物的詩句“兵衛(wèi)森畫戟,燕寢疑清香”。而蘇軾最喜歡吟誦的詩句是什么呢?
是“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這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示全真元常》詩中的一句。蘇軾、蘇轍年少時曾共讀此詩,感慨甚深,約定以后要早日退官,兄弟回家團聚,對床而眠,共聽瀟湘夜雨。
4
蘇軾最出名的幾首詩詞,說起來都離不開蘇轍。
中秋是中國人十分看重的一個節(jié)日。月圓之夜,最大的快樂,就是一家人聚一起,邊吃月餅邊賞月,此時此刻,最應景的,莫過于蘇軾的名作《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尤其是最后幾句: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千百年來,中秋詠月之作不可勝數(shù),但自從蘇軾此詞問世后,其他的作品全都黯然失色了。
那么在這篇感天動地思念親人的詞作中,蘇軾想念的是誰呢?
答案是:蘇轍。
因為這首詞的副標題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一個人喝得酩酊大醉的時候,深深想念起另外一個人,那么這個人絕對在他生命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對于蘇軾來說,這個人就是蘇轍。作這首詞的時候,他和蘇轍已經(jīng)六年沒見面了。
我們不知道,蘇轍看到哥哥這首詞作時的心情,我們只知道,從此歷屆的中學語文課本里,都有這一首《水調(diào)歌頭》。
5
元豐三年(1080)初,蘇軾被貶作黃州團練副使。同年五月,蘇轍送兄長的家眷來黃州,期間由蘇軾陪同到赤壁游玩。
兄弟倆難得一聚,在赤壁磯頭,對酒小酌,看江天遼闊,不亦樂乎!
勝景游目騁懷,蘇轍忍不住詩興大發(fā),當場賦了一首七律:
新破荊州得水軍, 鼓行夏口氣如云。
千艘已共長江險, 百姓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強要一斗, 君臣已定勢三分。
古來伐國須關(guān)釁, 意突成功所未聞。
這是一首標準意義上的懷古詩,主題很鮮明,即從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中引出教訓:不能依靠軍事力量的強大去進攻本身沒有荒亂失德行為的國家。
客觀的講,這首詩寫得不錯,如果是一幫文人墨客詩酒唱和,說不定還能拔個頭籌。于是,蘇轍用滿懷期待的眼光看著哥哥,希望哥哥能點個贊。畢竟在別人眼中,蘇轍是學霸一樣的存在;但是在神一樣的哥哥面前,蘇轍自己還是不夠自信。
蘇軾笑了笑:“子由,這首詩寫得不錯,剛好我想了首詞與你和一下。”說著,呼童子鋪紙磨墨,一番龍飛鳳舞的行書寫下來。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轍看完后,拍照發(fā)到朋友圈,只說了一句話:“我見證了歷史!”
從此,這首詞被視為宋詞豪放派中的第一名。
6
作為從小玩到大的兄弟,蘇軾、蘇轍彼此相知于心、肝膽相照。
熙寧十年(1077),蘇氏兄弟分別7年后在徐州相聚,兩人互相作詩應和。
蘇轍勸哥哥,“常恐坦率性,放縱不自程”。(你性格不要太坦率,文章不要太放縱不羈,小心被人抓小辮子。)
而蘇軾牽掛的是弟弟家里人多度日艱難,“森然有六女,包裹布與荊。無憂賴賢婦,藜藿等大烹。”(雖然有六個女兒,幸虧弟媳賢惠。雖然布衣蔬食,但子由生性達觀,縱然明日無晨炊,也依然倒頭作雷鳴。)
蘇軾曾說過弟弟的文章勝過自己這樣的過譽之詞,他也曾對蘇轍說:“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雖說這口氣之大,很有點“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的感覺,但也看得出他對弟弟才學的看重。
而蘇轍自承,蘇軾謫居黃州之后,“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矣。”意思差不多是,哥哥貶去黃州之后,閉關(guān)修煉,勇猛精進,已成為打通任督二脈的絕世高手,自己已經(jīng)遠遠趕不上了。
7
蘇軾一生中遭遇到的最大的劫難莫過于“烏臺詩案”,這是一場典型的文字獄。用時人劉安世的話來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與朝廷爭勝耳。”
常言道,患難見真情。蘇軾入獄后,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頭為他說話。蘇轍也因受牽連而日子難過,但他不僅沒有絲毫怨言,還將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頓,并一再上書神宗皇帝,愿免去一身官職為兄贖罪。
在獄中,蘇軾備受御史逼供拷問,一度認為自己難逃一死,于是寫下兩首絕命詩托人帶給蘇轍,其中一首如下:
圣主如天萬物春, 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 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 更結(jié)來生未了因。
詩中次聯(lián),蘇軾以后事托付兄弟,宛然一篇遺囑。但在詩的最后,蘇軾把我們帶上了表達手足之愛的巔峰:“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jié)來生未了因。”雖然時空的浩劫將使偉大時代的一切都蕩然無存,但兄弟之情則將在死死生生的輪回中永恒地延續(xù)!
據(jù)說神宗皇帝也讀到了此詩,動了惻隱之心,于是赦免了蘇軾的死罪,將其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從此,北宋朝廷里少了個一品大員,而中國文學史上則脫胎換骨成就了一位不世出的文宗——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