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來說,《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以下簡稱“七個習慣”)是和我最有緣的一本書了,2009年購買,翻讀幾頁感覺看不太懂,然后束之高閣5年之久,2014年拿出來讀,每年讀一遍,今年是第三遍了。在讀了第三遍之后,才有了一些可以形成文字的體會。
一、對于如何閱讀本書的一些體會
這是一本理念型的書,對待它就需要像作者在書中建議讀者的那樣:不要對本書等閑視之,大略讀過便束之高閣。我希望在你改進自我的成長過程中,本書能時時與你為伴。即使你已對書中的原則觀念得心應手,還是可以不時翻閱,或許會有更多的體會和收獲。
理念型的書,接受起來沒有那么快,它往往需要我們一邊閱讀,一邊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思考,才可能成為我們大腦的一部分。這一點,我深有感受,每年讀一遍,不論是精讀,還是略讀,都有全新的收獲。對書中的概念也是由“不解”到“理解”到“領悟”。而這本書中的理念特別多,即便讀了三遍,仍然還有很多理念沒有理解或者領悟,需要過一段時間再拿起來讀,再體會。
在讀的過程中,除了了解本書的框架,首先要做的是先理解書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比如七個習慣的定義、成熟模式圖、思維定式、影響圈和關注圈、產出/產能平衡、習慣等。在第一遍精讀的時候,可以把重點放在這一層次。
在理解之后,就是努力領悟文中的概念。我用了“領悟”,是因為光理解概念未必對你有實質性的幫助。比如思維定勢這個概念,我以前一直都知道,但是并沒有領悟,僅僅停留在知道,直到有一天領悟了,我才能跳出自己用旁觀者的身份來觀察我自己。光光這一個概念的領悟就對我的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意味著我具備了主動的自我覺察能力,當我有意識的不斷練習這個能力之后,就形成了習慣性反應,每次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我能夠快速冷靜下來,觀察自己的思考方式是否出現問題了。
為何說只有領悟了才有幫助?領悟意味著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理念聯系在一起了。也就是說你的大腦開始接受這個理念,那么它才能對你產生影響。舉例理解一下,比如產出/產能平衡這個概念,在領悟之后,某晚陪孩子睡覺,自己也早早睡著了,突然半夜醒來,發現碗還沒有放進洗碗機、衣服沒有放進洗衣機、房間還沒有整理,換作以前,我肯定起來把這些活兒全干了,但是現在不會,留到明天,半夜就是休息的時間,我不要因為眼前的產出而放棄休息。這種與自然抗衡的生活方式,長期來看對健康(產能)是非常不利的,這些思考過程是自動產生的,這就是領悟的結果。
領悟的方法有很多,一是多看書,并非就讀這一本書,相同的理念,不同的書會用不同的方式向你介紹,可以幫助領悟。還有就是多思考,思考自己的實際處境、產生痛苦的原因,這樣可以加速柳暗花明。
二、七個習慣對我的影響和幫助
每年讀一遍,我覺得這個閱讀頻率其實是很低的,但是即便如此,在過去幾年里,七個習慣對我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就像作者在書中所說的:倘若你已決定打開“改變之門”,接納本書所闡揚的觀念,那么我保證,你的成長過程雖是漸進的,效果卻是革命性的。
2013年我參加了為期三天的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的培訓,對七個習慣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首次思考了內心的價值觀,明白了遵循自己內心的重要性。這為后來二寶在單獨二胎還未完全放開的情況下意外到來的時候,我頂著各種反對的聲音堅持生下二寶,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2014年在生完二寶以后,首次仔細閱讀七個習慣這本書,在本書的指引下,歷經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從依賴走向獨立的成長過程。受本書的啟發,當初要求自己專注于自己的影響圈,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想著去改變別人,要努力改變自己對待事物、他人的態度,這個過程對我來說并不容易,因為我本性是很挑剔的,期間也有很多次違背這個自我要求的時候,但是當我不斷突破自己的各種心理障礙,慢慢沿著這個方向堅持下來的時候,我最終收獲了良好的夫妻關系、婆媳關系和親子關系。
2015年再次拿起本書略讀,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現狀和痛苦,完善了個人使命宣言,明確了各個角色更加具體的方向,但是并沒有執行下來,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是對這本書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只是照搬了它的“術”,并沒有領悟它的“道”。所以,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016年第三次拿起本書,初衷是覺得自己一直沒有領會書中“要事第一”這個概念,想重新理解一下,后來發現 “要事第一”只是一個結果,主要原因是目標不明確,雖然已經有嘗試寫過個人使命宣言,但是太籠統。還有就是對 “產出/產能平衡”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徹。于是又重頭到尾認真閱讀,邊讀邊思考,同時趁著干家務的時候在喜馬拉雅聽書。聽完一遍,讀完一遍。這一次閱讀,整體感覺領悟性提高了,和書中的很多理念產生了共鳴,這一點讓我很欣喜。
三、本次閱讀的收獲
個人感覺本次閱讀有了質的突破,因為和書中的一些觀念產生了碰撞,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我想,對于這本書,就是要這樣不斷經歷一些事情,然后再拿起來讀,再思考,再放下,再去經歷事情,然后再拿起來讀,才會有更大地收獲吧!
以下是本次閱讀的主要收獲:
1)領悟了“產出/產能平衡”這一理念。開始練習平衡眼前和將來這兩種需要,這一平衡原則是要事第一的基礎。領悟之后,發現了廣闊的應用空間,無論是親子教育,還是個人健康。
2)領悟了“思維定勢”這一理念。看問題變得多角度。就如同哈維.艾克在《有錢人想得和你不一樣》一書中告誡讀者“不要相信我所說的每一個字”那樣,我開始學會懷疑自己的某些觀念,想問題變得多角度,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不容易被各種觀念困擾,人變得快樂很多,心態也平和了。
3)再次提醒自己要把注意力放在影響圈之中,做自己能夠控制和施加影響的事情。
4)對于要事第一的領悟。要事第一,聽起來很簡單,但是什么是要事真的很難識別,或者說,我真的認真思考過我的要事嗎?所以,一直都停留在第一代和第二代時間管理方法。而且以前很容易被日程表綁架,如果安排了事情,卻沒有按計劃完成,會非常的沮喪。在這一方面,目前開始改善,且不論是不是要事,只要一天中重要的事情完成了,其他事情未完成也不會太介意,不一定非要把日程表中的事情都完成了才算完美收官。
5)對雙贏思維有了初步的理解,正如作者所說,雙贏思維是人際領導的原則,在任何關系上,這種思維都是存在的。對他人需求的理解是雙贏的基礎,接下來要學習如何理解他人的需求,比如觀察和總結用什么樣的方式來理解孩子們的需求比較好,肯定不能通過我的經驗去猜她們行為背后的原因,我的地圖可能是錯的。
6)體會到了人際關系大于一切。我一直是那種只知認真做事而對人際關系極其不敏感的人。比如帶孩子,講究的更多的是把事情做了,而對于孩子的感受,很少思考。好在我一直把“關系大于對錯”這個育兒原則牢記在心,強迫自己去執行,所以親子關系還算不錯,但是這種強迫是單向的,其實對自己是有傷害的,因為沒有理解,勉強自己去做去接受,好比你一直不知道藥的作用,為了吞而吞,內心會有負面情緒積累。現在試圖去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接受,這是才是正向的。
四、未來對于本書的閱讀計劃
這次閱讀換成了20周年紀念版,每部分后面都有練習,在七個習慣上給自己進行了評分,發現積極主動已經是我的杰出習慣了,而且以終為始和要事第一的得分也不錯,我的自我評價是自己已經處于獨立期的初期,包括我老公也說我變化很大,非常獨立和自信,我為自己逐漸走向成熟而感到高興。但是在感情賬戶、產出/產能平衡和剩下的四個習慣的得分都不高,是接下來繼續努力的方向。
希望將來能夠繼續接受本書的指引,每半年或者每年讀一次,每次閱讀可以更有針對性一些,就像本次一樣,把它作為時間管理的書籍來閱讀,以此為視角來看待本書,又有了新的理解方式。
文中反復提及各種原則,希望將來可以把文中的各種原則和概念以自己習慣記憶的方式整理出來,梳理哪些已經理解,哪些還未理解,哪些已經領悟,哪些還未領悟。同時,希望對已經領悟的原則或概念,能夠有所輸出,結合自己的經歷,寫出文章和大家分享。
我向來覺得自己悟性不高,無論什么知識都必須要了解方法論或者背后的故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領悟,領悟了才能執行,那么就接受自己這個不夠聰明的狀態,按自己的方式慢慢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