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大多具有某種結構,這些“結構”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套路。心理研究認為人的工作能力主要靠兩種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而短期記憶與我們的智商直接相關,很難改變。
而長期記憶卻是我們可以通過刻意練習而獲得的,這種長期記憶越多證明你的套路越廣,而這些套路就如同腦中的快捷方式,比如說下棋,你一旦掌握了其定式,那么對手再落子的一瞬間,你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而不用思考太久,甚至可以下盲棋,這就是大師的風范。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其實就證明下棋其實就是套路,而計算機對于套路的計算能力及儲存功能當然要勝于人類,所以計算機獲勝是完全說得過去的。
而這種純腦力勞動的套路相比于非純腦力勞動的套路如音樂和體育等要簡單得多。音樂和體育等技能的套路不可能一看就會,必須要經過長期的練習。靠純腦力也好,靠長期訓練也好,我們都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其實技能是人腦中的一種硬件結構,是“長”在我們的腦中的,所以極不容易獲得,但一旦獲得,也很難被抹掉。所以這種一勞永逸的東西你還猶豫什么。
所以說高手跟普通人真的是有本質的區別,這種區別來自于大腦硬件的區別。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把各種技能的套路“長”在我們的腦中,讓其成為我們的硬件呢?
不斷重復訓練基本功
對一門技藝來說,基本功其實就是該項技藝的分解動作,只有先練練好每一個分解動作,才能呈現出最完美的整體。
就比如我們熟悉的足球或者籃球運動,很多人都誤解說練習這類體育運動應該直接練習完整的比賽,畢竟比賽的時候是比整體而不是比分解動作。但事實絕非如此,因為只在比賽中訓練,根本沒有針對性,反饋也非常不明確,所以進步會非常緩慢,不利于將每一個分解的小塊“長”到自己的腦中。有資料表明一個高水平的美式足球運動員只有1%的訓練時間是用于隊內比賽,其他時間都用于各個“模塊”的基礎訓練。
你有可能認為在比賽中訓練是曾強隊友間的默契和配合度,但是如果基本功不扎實,就可能在真正的比賽中,很可能因為動作不到位進而配合失敗。如果先專注于基本功的訓練,那么配合也就是信手拈來的事情,而且十分的靠譜。
學會把不常見的高難度事件重復化,要想順暢流利的說話對口吃著來說是一件高難度的事情,但經過大量地訓練,不斷地重復甚至能成為一個語言糾音專家。讓他跟一個女性進行無障礙交流對于一個“恐女癥”患者來說是一件高難度的事情,但是讓他不斷重復練習與陌生異性搭訕,甚至不斷重復練習在公共場所主動出丑也能讓他成為一個撩妹高手。
具有高度針對性
這里告訴我們的是你想獲得什么樣的技能,就應該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這個技能本身。而不是找偏了針對性,最終還誤入歧途。
訓練必須具有針對性,否則就是浪費時間。而且必須從實戰出發。我們的通識教育中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東西,但是考試似乎有點喧賓奪主了,我們學習一切內容都是為了考試,卻不是用來解決我們的生活問題。
任何技能的講座對我們來說很有用,但是只聽不練就是完全偏離了針對性的訓練,那么這樣說來講座根本不起一點作用。籃球運動員的訓練,就應該是針對具體的動作的操練而不是看NBA視頻,只看錄像不進行實際操練也是完全偏離了針對性的做法。